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公元1978年的中国,注定将要掀起震惊世界的一幕。历史学家因此认为,这一年是当代中国社会真正发生巨变的分水岭。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现在似乎记得最多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了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划时代战略方针。毫无疑问,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如同一声春雷,预示着中国这头沉睡了无数年的雄狮,将彻底地甩掉束缚自己手脚的锁镣,要呼啸出征了!然而许多人不知,三十年前那一场影响了中国此后历史走向并改变了今天世界格局的“改革开放”决策历程,事实上并非一帆风顺。恰恰相反,它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斗争与错综复杂的矛盾,各式各样的动机和灵魂交织在一起的荡涤与交锋,甚至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某种推动力……

    这一年之前的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第十届三中全会。会上,有四项重要决议:一是追认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二是关于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三是永远开除“四人帮”党籍、撤销一切职务;四是提前召开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一个月后的1977年8月,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宣布了两件大事:“文革”结束和确定在本世纪内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那一年的这段时间里,我在湖南湘西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当新闻报道员,我与许多这个时期过来的人一样,经历了大悲大喜的1976年,而1977年给我的印象是:祖国大地处处都是“热气腾腾”。这一年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要算我的那些留在家乡没有出来工作和当兵的同学们,他们都在欣喜若狂地开始重新拿起书本,攻读“数理化”,参加久违了的高考。还有便是我们部队和地方上一次又一次地迎接“英明领袖”的画像,记得我所在部队迎接“英明领袖”画像的队伍一直从营房排到了火车站,浩浩荡荡十几里路……其实这还不是最为壮观的。听我几个在海军当兵的老乡讲,他们那里迎接“英明领袖”的画像是用的专机和军舰……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事会感觉特别的荒唐,但在那时我们无不“神圣”和“光荣”,有个小战士不小心将“英明领袖”的画像弄脏了,其受到的处分是与“文革”期间弄坏了毛主席像一样的。

    温暖的春天已经来到,但我们仍然不清楚春天里的寒流是否仍然非常刺骨和可怕……春天里落到地上的寒意或许是冰霜和凉风,而留在高处的寒流,则可能是冰冻千丈的雪峰和刺骨入木的飓风。

    “文革”宣布结束了,但“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两个凡是”还必须遵循——这样的话,来自最高层。当时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情形:邓小平刚刚恢复职务,党的主席和政府总理并不是他。邓小平所主持的工作主要是教育、科技和军队工作。1977年7月至1978年初,邓小平在军队进行的整顿和教育,恢复高考及科技界吹起的春风,已使祖国大地到处春意盎然。可在农业和工业战线仍然寒流暗涌——这股寒流是“热高压”下形成的特别气流,它就是当时曾让陈云、薄一波等懂经济的老一代领导人异常吃惊的“十年规划”。涉及工业战线的具体的内容是: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有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气田,三十个大电站,六条铁路新线和五个重点港口。

    那时,国家正处百业待兴之时,普通百姓听到如此宏大的规划,无不心潮澎湃!然而党内最会算账的陈云、薄一波以及老一代经济学家则吓出了一身冷汗,惊呼这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来算一算:拿1977年的中国钢产量为例,当时年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