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力,匆匆走过场就回去了。万幸的是其他各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才将敌人赶走,不然,该死的岳飞阻挠国事,后果不堪设想!六月份,岳飞与张俊视师淮上,他又对淮东将佐大放厥词,说楚州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由此,敬请皇上就地免除岳飞副枢职事,将他赶出朝廷,严惩不贷!”(“臣伏见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今春敌寇大入,疆场骚然,陛下趣飞出师,以为犄角,玺书络绎,使者相继于道,而乃稽违诏旨,不以时发,久之一至舒、蕲,匆卒复还。所幸诸师兵力自能却贼,不然,则其败挠国事,可胜言哉!比与同列按兵淮上,公对将佐谓山阳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伏望免飞副枢职事,出之于外,以伸邦宪。”)
给岳飞列出了三大罪状:一、生活低迷、意志消沉;二、淮西用兵,违诏抗旨;三、出使淮东,动摇民心。
这三条大罪中,第一条或许还有点影儿,岳飞兵权被解,壮志难酬,多少会有点失落。但第二条和第三条就纯属诬陷了。
金人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发动侵略,二月初三日进入庐州。而赵构给岳飞下诏援救淮西的时间却是二月七日,临安和鄂州相隔千里,接到诏书,岳飞在二月十一日正式起兵,从时间间隔上看,并无任何拖拉怠工的迹象,而且,岳飞动身前,还主动请缨说:“虏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又哪里谈得上违诏抗旨?!(“迁延玩寇”和“畏敌避战”属于张俊、刘光世等人的强项,奇怪的是,这两人却从未因此而受到过弹劾。)二月十九日岳飞抵达淮西地区的舒州时,还收到了赵构发来的《御札》,上面有极其煽情的夸奖:“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敌。”
要说岳飞主张弃守楚州,那绝对是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了,岳飞一生高举“收复”大旗,并为此百战沙场,怎么会同意主动放弃国家疆土?倒是张俊拆毁海州城,主动放弃了国家疆土,强押居民南迁,不但没受到责怪,反而得到了嘉奖。
可赵构还是表现得很激动,他挥舞着奏章说:“哪哪哪,楚州要地,屏蔽淮东,没有了楚州,通州、泰州就难以再守了,如果敌人穿越通、泰,直取苏、常,山河摇动!难道这点军事常识都不懂吗?!哼哼,张俊和岳飞在楚州阅兵时,据张俊反映,岳飞的确是在军中扬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肯定是将士戍守楚州太久,不耐烦了,想换地方,岳飞为了哗众取宠,这么附和博取要誉,这种人,靠不住啊!”
秦桧一个劲儿地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岳飞说这样的话,是博出位啊!”(“岳飞对人之言乃至于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
经过这对奸帝奸相二人组的点评,岳飞的罪状就定性了。
八月初,御使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使罗汝楫更相继上疏,重复张俊和万俟的口水话,说岳飞“被旨起兵,则略至龙舒而不进;衔命出使,则欲弃山阳而不守”,此外,又增加了一条,说岳飞一介武臣,“妄自尊大,略无忌惮”,竟然大胆妄为,议立皇储,热衷战争,反对和平,反对与金国友好相处,实在是“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几败国之大事”。劝赵构、秦桧抓紧对岳飞“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
这二人是在同一天上疏的,上疏的内容又是如此一致,如果说没有预谋,很难让人相信。
而这二人和张俊、万俟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秦党”。他们的所作所为分明是受了同一个人的指使。他们到底想干什么,用脚趾头都能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