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以他的叙述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情报工作不正是这样琐碎跳跃时时让人茫然无绪吗?它带给我们的极其真实的体验是任何高明的侦探小说所不能给予的。并且,随着事件的展开,我们还能时时感到作者作为一个老谍报人员特有的职业敏锐、超强记忆和逻辑推理水平,同时体会到他把纯粹技术问题毫不费力而又饶有趣味地向你解释清楚的能力。

    虽然整个回忆录头绪纷繁、事件众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交代“我”以科学家的身分进入军情五处,用无线电技术帮助军情五处提高窃听水平,并主持实施了一系列的窃听行动;第二阶段则记叙“我”作为高级谍报官员对军情五处被渗透情况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调查。其实,这两部分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窃听行动和监听行动总是遭到苏联的反监听反窃听,每次“我”绞尽脑汁设计出最先进的窃听器材,费尽心机去安装,结果却收效甚微,俄国人要么根本不讲话,要么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或者就是非常准确地把窃听话筒给封死了,不禁让人怀疑内部间谍的存在。而且,随着高级克格勃分子叛逃到西方,透露出越来越多的情报,有许多直指军情五处的高层,因此,对内部人员特别是高级官员进行调查成了作者后来的主要任务。

    当然,当你跟随作者进入军情五处那个神秘世界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多,其斗争的复“喂银餐”和“喂鸡饲料”等方法,还有著名的“维诺纳”密码破译法。而秘密情报工作采用“密写”、“微粒技术”、“死信投递”等方式。这些秘密手段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高科技与科学家智慧的介入,开辟了情报工作的新领域,他不仅使作者所在的军情五处的谍报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观念中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图景,这一切带给人的新鲜感和震撼力是非常强的。

    由于这些行动收效不大,“我”终于怀疑俄国人在反窃听这个情报源外,还有“两条腿的情报源”存在,于是用了很大的精力去寻找这个“两条腿的情报源”。在此之前,没有人对英国情报机关内部被渗透的情况作系统的调查,可一旦调查起来,其结果是触目惊心的。种种迹象表明,军情五处已经遭到苏联非常广泛的渗透,以至于俄国人都没有在英国设专门的谍报人员。俄国人不仅掌握了英国每一次行动的计划,而且据说已经成功地渗透了高层。现实促使“我”建议成立一个代号为“流畅”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从供词和叛逃者那里得到的有关英国情报机构渗透问题的全部材料。这个委员会后来成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我们识别出了‘五人集团’的每一个成员以及其他一些人员和联系人。我们知道了‘五人集团’在不同时期是怎样开展工作的,他们的通讯方式是什么。他们依靠哪些人工作,到什么地方去请求援助。我们查出一个一直未暴露的间谍沃森,俄国在一九三五至一九五一年的最重要的惰报源普罗克特以及在牛津的新的间谍集团”。但是,这些说得上是伟大的成就始终不能掩盖一个最大的嫌疑,这个嫌疑是指向军情五处的最高层领导——局长霍利斯的。有种种证据:叛逃者的招供、以前窃听行动遭致的失败,以及“我”在内部调查中遭到的种种阻碍,比如他“长期以来拒不承认我们的情报机构有被渗透的可能性”、“不愿批准在米切尔案件中使用技术装备”。“拒绝批准审讯”、“在迫于压力之前始终拒绝向美国方面作出通报”等,都在暗示着霍利斯有逃不过去的嫌疑,调查米切尔未果更进一步加重了对这个的嫌疑。可是,霍利斯又是位高权重的高级情报官员,对他的怀疑不得不慎之又慎。作者这时候真的是“孤立无援”,需要“独自信守机密”了。直到霍利斯退位,新局长马丁·琼斯上任,对霍利斯的审问才得以进行。令人遗憾的是,面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