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华浜和蕴藻浜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东岸,与吴淞镇呈三角状。这里水网纵横,地形复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吴淞的炮台闻名中外。当年为抗击外来侵略,清政府从1660年开始,在吴淞附近陆续修筑了扼守长江口的东炮台、西炮台、南炮台和北炮台。然而,200门大炮和气势雄奇的钢铁要塞仍然阻止不了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从1841年开始,这里炮声轰鸣、烽烟不息。热血和炮火谱写出千百首悲歌和壮歌。

    与历次入侵的敌军不同的是,松井石根指挥的增援军,在攻击的同时,派出第3飞行团的第4侦察中队,在吴淞上空进行侦察摄影。由于台风和下雨,完成这幅大面积的要图费了时间。上海派遣军从这些连接起来的照片中了解了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并得知中国军队的阵地比日军预想的范围要广。他们将航空摄影图与军用地图相对照,对攻击目标、兵力配置、攻击路线以及火力组织等作出了新的部署。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听取了先遣参谋的形势汇报及陆军中央的指示,制定的作战计划是:

    一、与海军协同,以一有力兵团在川沙镇方面,以主力在吴淞附近登陆,击败当面之敌,尔后占领上海及其北面的主要地带,保护帝国臣民。

    二、23日黎明起开始登陆,尔后以在川沙镇附近登陆的第11师团迅速进入罗店镇,对嘉定实行攻击,并准备尔后向南翔及顾家宅附近前进,在吴淞附近登陆的第3师团要确保吴淞附近,并准备向大场镇附近前进。

    松井石根对增援军的登陆作了周密的部署,他在马鞍列岛的前进指挥所与海军进行了商定:

    一、海军以主力协同陆军的登陆,以一部在杭州湾及扬子江上游七丫口(上海西北)佯攻。

    二、在第3师团登陆时,以海军特别陆战队作为登陆掩护队。

    为了适应上海作战的新形势,在松井石根的增援军到达上海的前一天,南京大本营下令组成以陈诚为总司令的第15集团军,下辖罗卓英的第18军、刘和鼎的第39军、俞济时的第74军、周磊的第6师和炮兵第16团,担任蕴藻浜至长江岸边与浏河以东地区的作战。

    陈诚对蒋介石百依百顺,不仅性情像蒋介石,少言寡语,感情不外露,连走路姿势、说话语调,甚至生活细节诸如不喝茶、不饮酒、不吃肥肉等也学蒋介石,所以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可惜因为他身材矮小,因而外国记者以幽默的语言称他为“大元帅的袖珍本”,而国民党的文武百官中有人叫他“小委员长”。

    他是靠18军起家的。在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中,陈诚南北征战,功勋卓著,升任18军军长。在国民党将领中陈诚治军严谨,训练有方。他以“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为口号,并努力实行,在国民党军中很有威望。

    罗卓英和周至柔是他的左右手,当初这两位是陈诚手下两个师的师长。所以,陈诚奉命担任15集团军总司令负责上海北部的这片战区时,罗卓英的18军自然成了他的主力部队,还有已任空军航空委员会主任的周至柔鼎力相助。

    登陆和反登陆的激战是惊心动魄的。

    8月24日的《申报》以《吴淞沿岸血战一昼夜》为标题刊载报道,区区300字,虽有夸张之处,但可以看出战斗的残酷及激烈:

    敌应援陆军2师团,图在张华浜、蕴藻浜、吴淞、狮子林、浏河、扬林口等处登陆,袭击我后方。我军事先早有准备,力量非常充足。21日深夜,敌舰40余艘集结吴淞口外,以最猛烈之炮火,分向我各海口猛攻,并以数十架飞机助战,谋掩护援军登陆。我军沉着应战,一方面以重炮还击,俟敌迫近海岸时,手榴弹机关枪并用,敌伤亡枕藉。彻宵血战结果,始将敌击退。22日晚敌2次进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