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四节《战争与和平》

    历史并非英雄创造的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登场人足有五百五十九人。把这一庞大的人物群,写出每个人的特色并加以戏剧化,托尔斯泰的天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不为之折服的。他的想象力、构成力,婉转曲折而细微的心理刻画,他的独具特色的历史观……的确应说是大文豪的最高杰作。

    这部长篇小说,是从一八○五年七月彼得堡一次豪华晚会的场面开始的。它描写了从这年起俄罗斯与奥地利联军对拿破仑开始的战争,直到七年后以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俄罗斯为高潮的这一段激荡的时代,它的终幕一直写到一八二○年冬天。写了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的两大战役,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败退等等历史上的巨大事件,以巨大的场面,描叙了欧洲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

    对这样的"大状况",配以"小状况"即以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三个家族为中心的种种人物群像。围绕着"战争意味着什么"、"和平又意味着什么"以及"人生"、"死"、"爱"等等根本问题,形成了空前壮大的人间剧。

    托尔斯泰三十六岁时开始写这部小说,最初似乎企图写一部以一八五六年由流放地被赦免归来的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为主题的小说,但是,这样一来,就必须上溯到前一时期俄国历史上的巨大事件——对拿破仑的战争。俄国的亡命诗人梅列日克夫斯基在提到普希金所说的:"他给俄罗斯民族揭示了伟大的天命"这句话的同时,认为"彼得大帝所给予的冲击,使俄罗斯的肉体觉醒,而拿破仑所给予的冲击,使俄罗斯的灵魂觉醒"(《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列日克夫斯基著,植野修司译,雄浑社版)。拿破仑给俄国的冲击的确是意义深远的,它使俄国人的民族觉醒迅速得到高涨。这一事实,正如梅列日克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可以从代表俄国的两大文豪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各在其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罪与罚》中均写了拿破仑一事,得到印证。

    那么,和拿破仑在历史上的存在相比较,出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拿破仑的形象又是多么寒伧、多么单调甚而至于藐小啊(以下引文均摘自中村白叶译《战争与和平》,收于《托尔斯泰全集》,河出书房新社版)。

    在奥斯托尔利兹战役中负伤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偶然与巡察中的拿破仑相遇,拿破仑虽是敌人,但却是安德烈十分崇敬的英雄。

    "啊啊,死得光荣。拿破仑看着保尔康斯基说道。安德烈公爵意识到这是在说自己,同时也知道说这话的人是拿破仑。……但是他用听苍蝇嗡嗡叫的心情在听这话。……他虽然知道那是拿破仑——他所崇拜的英雄,但是,这时和在他那头上飘浮着云彩的高邈的苍穹与他灵魂之间所正在产生的东西相比,使他觉得拿破仑简直是太藐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第一卷第三编)。

    其他,如鲍罗金诺会战的场面,或法军从莫斯科败退的场面,其中所刻画的拿破仑,与俄国的民族英雄库图索夫将军相比,往往被描绘得单调、卑猥,带有可笑的味道。当然,也可以认为"伟人"中也往往隐藏着"凡人",但《战争与和平》中所描绘的拿破仑的形象,却未免过于寒伧了。

    让我们看看与托尔斯泰笔下的拿破仑形象形成对照的、另一个大文学家是怎样评价拿破仑的。在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中,他是这样说明他对拿破仑的印象的:

    "——拿破仑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