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艰苦曲折的谈判斗争,在中共代表的一再让步下,三人会议终于在6月24日通过了《终止东北冲突之训令》、《恢复交通华北华中交通线指令》、《解决执行小组交通小组北平军调部及长春军调分部中某些争执之条款》等文件。周恩来主张立即签字,以告慰全国人民,国民党代表徐永昌秉承蒋介石旨意则坚决反对,以问题未得全盘解决为借口,拒不签字,要求东北停战、恢复交通与整编军队3个文件必须同时签字。
这样,已形成协议的3个文件就搁置下来,继续进行关于部队整编的谈判。
当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谈判将临最后关头,留下的问题是整军。为了揭穿蒋介石在整军方案上最露骨的独裁思想,代表团提出了以政治军(改组政府为整军前提)、军民分治(军队不干涉地方行政)和军需、军令、军训三权分立(重订国防部组织法)三原则。
次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既定方针,并指出:我党方针是争取长期全面和平,退一步争取延长休战,如再不可能,则带人撤回延安,留董老等坚持,以待时局变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国民党当局为了给中共代表团施加压力,在下关惨案的第三天又导演了一幕苏北“难民”请愿的丑剧。国民党特务网罗一批苏北逃亡地主和流氓,准备在6月26日,到中共代表团驻地和民盟总部请愿,并要采取暴力行动。
就在此时,又得到“蒋介石说48小时后将有惊人举动”的情报,代表团立即开会研究,大家都觉得与这群国民党特务和亡命之徒无道理可讲,不能吃眼前亏。周恩来在派人把这事通知民盟,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立即电告延安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抗议。
考虑到上海和平请愿代表团的举动是对国民党当局的一个很大的打击,国民党当局会不会在上海下手呢?周恩来又立即派出专人去上海周公馆,询问上海地下党的情况,并指示他们,如果在运动中暴露的同志要立即撤离,要加强对上海地下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地下党组织要与公开组织严格划分,注意隐蔽,积蓄力量,切忌犯急性病。
清早,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分成几个组分别到南京城的风景区躲避。有的去了玄武湖,有的到中山陵、灵谷寺等地。梅园新村代表团驻地只留下钱之光和警卫科长邱南章和七八个警卫人员。一些外国记者闻讯后带着照相机、摄影机匆匆赶来,准备录制重大新闻。
上午9时,所谓苏北难民将近500多人在国府路东方中学集合。狂呼乱喊,气势汹汹。国民党政府假仁假义,派了一些警察赶到梅园新村和蓝家庄民盟总部进行“保护”。
这时,周恩来带着龙飞虎等人已到了有“金陵第一名胜古迹”、“江南第—名湖”、“金陵四十八景之首”之称的莫愁湖公园。
莫愁湖位于南京汉中门外,传说莫愁女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园内有花严庵、胜棋楼、郁金堂、赏荷厅、光华亭、水榭、花房等。公园进门的郁金堂四合院墙壁上,刻了梁武帝萧衍写的一首《河中之水歌》。
“一个皇帝为什么要给个平民女子写诗呢?这里有段文章,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这时,一个不知从那儿钻出来导游模样的老人凑过来说。
龙飞虎正待劝阻,周恩来摆了摆手。
传说,莫愁老家原在洛阳,因秋天所生,名秋女,聪颖好学,采桑、养蚕、织布样样能,不但识字,连诗也能无师自通,还跟父亲学会了一手采药治病的好本事。秋女出世不久其母过世,与父亲相依为伴,16岁那年,父亲在上山采药时,不幸掉下山崖身亡。秋女悲痛欲绝,为葬父亲,她请人写了牌子挂在身上,以“愁女”卖身。恰巧,建康(今南京)的卢员外到洛阳做生意,见愁女可怜,人长得灵秀,就帮她葬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