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开往上海的夜班快客,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带着沉重的露水徐徐开进上海车站。车停稳后,董必武一行4人缓缓走下车厢,在站台上,董必武深情地停顿了一会,环顾四周说:“上海,已经快20年没来了。”
董必武1886年出生,原名董贤琮,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01903年赴黄州府应试,中秀才。1905年从武昌普通中学堂毕业后,任黄洲中学堂英文教员。1911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并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13年,参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人东京大学攻读法律。1920年六七月份发起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参加组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派驻在湖北省,负责指导党务。大革命失败后,转道日本人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大学干部队政委。1933年2月,当选为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1935年长征抵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民运部长,负责群众和统战工作。1938年10月,率领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部分人员前往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书记,统战委员会主任等职。
片刻,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的2位同志急匆匆地迎了上来。
汽车行驶在上海的马路上,坐在董老身旁的范长江关切地问:“董老,你一夜连瞌睡也没打,累不累?”
董老笑着说:“还好,年纪大了,瞌睡自然也就少了。”
是啊,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内战一触即发,和平危在旦夕。董必武此次上海之行的任务就是要使中共代表团在上海立住脚根,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同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具体了解上海和平请愿代表团赴京请愿事宜。因为周恩来近日太忙,实在分不开身。
上海马思路107号(现为73号),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楼房。楼房为一底三层,原为日伪义品洋行的资产,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接收,国民党要员黄天霞使用,国民党还都南京后,黄举家迁往南京。中共代表团外事工委通过龚澎的妹婿徐畹球(汤恩伯的秘书)花了10多根金条买了下来。开始作为《新华日报》社上海筹备处工作人员的宿舍,后作为南京局上海工委机关所在地。上海工委书记华岗、副书记刘少文以及许涤新、章汉夫和一些工委委员就住在这里。
楼房南面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独立花园,隔花园与京剧大家梅兰芳公馆相望。自中共代表团的先遣人员住在这里后,除面向梅公馆的这一面外,其它三面,都被国民党的特务眼睛盯上了。这里,过去是法租界,是很安静的高级住宅区,没有店铺,更没有叫卖的小摊小贩。可自从代表团一住进,门前突然热闹起来。马路对面还有个从不见人光顾的皮鞋修理摊。一些拉三轮的,装腔作势地候在门口。卖香烟的小贩,剃头挑子,也总在门前晃来晃去。一眼就看出是些蹩脚的“演员”。周围好几家房子,也被特务机关强行“租”下供作监视点。对面的上海妇孺医院,上海警察局黄埔分局设立了秘密监视据点,派出专人每天详细上报情况。正对门的一间屋内,还设有摄影机,可以拍下进出周公馆每一个人的形象。
周公馆靠北的楼上住着陈家康、徐克立夫妇。窗外下面是一条僻静的小巷。从市区归来,首先看到的是徐家康房间的窗台。为了安全,在这个窗台上,摆着一盆菊花作信号。每当有敌特或地痞流氓来捣乱时,就把花盆撤掉。
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是反动黑暗势力的大本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