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普通工作人员的婚礼。
在大伙的大声笑语中,新郎新娘并排向周恩来和邓颖超恭恭敬敬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好,祝你们白头偕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周恩来笑着又说:“今天,你们邓大姐请客,邀请两位新人到小餐厅共进晚餐,以示祝贺”。
“欢迎周副主席给我们讲一讲,恋爱经验!”一位小年轻嚷着说。
在中共代表团有一百多名工作人员,大多数人是抗战后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未婚男女青年,女青年约占1/3。在重庆时,这些青年男女在工作中由友情而爱情,到了结婚年龄后,不少同志就一对一对地陆续结婚了。如许涤新/方卓芬、童小鹏/紫非、乔冠华/龚澎、范长江/沈谱(沈钧儒女儿)、钱之光/刘昂(刘昂的母亲蔡庆熙是蔡畅和蔡和森的姐姐,刘昂在大革命时曾在上海、香港为党的机关作掩护,后调来南方局工作)等。应大家邀请,每逢代表团的青年举行婚礼,周恩来和邓颖超都要上演一个重要的保留节目,便是介绍他们夫妻恩爱的宝贵经验,送给新婚夫妇。有时是邓颖超讲,周恩来补充。有时是周恩来讲,邓颖超补充。说话的年轻人刚从延安调来,大概听过代表团老同志的介绍,而他只是耳闻,尚未亲历。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年长邓颖超6岁,在梅园新村周恩来夫妇不仅是大家敬重的长者和领导,而且是中共代表团内外公认的一对婚姻、爱情的楷模。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他们始终相敬如宾,相互恩爱,感情专一。他们是如何处理好革命同志和夫妻关系的,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最大的谜团。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办事处与年轻人在共事关系十分融洽,没有一点架子。办事处的年轻人都尊称邓颖超为“邓大姐”,孩子们亲热地叫“邓妈妈”。对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大家开始以为邓颖超为了革命工作,不愿意要孩子,后来才知道是另有隐情。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1910年随母迁居天津。先后在北京一所免费的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她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是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开展革命活动的同时,她与周恩来建立了友谊。周恩来与邓小平等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她在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在工作闲暇之际与周恩来鸿雁传书,友谊上升为爱情。以后,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在广州与周恩来结婚,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26年国共合作期间,她和周恩来一起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4月,在那个非常的日子里她小产,为躲避国民党的拘捕,因治疗不及时,再加上过度紧张和疲劳,导致终身不能生育。但,这对始终相爱如初的夫妇,从青春韶光到生命晚霞,缱绻缠绵,溢于言表,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在大家的催促下,邓颖超说:“我和恩来的恋爱经过已讲过多次了,还是再说说保持夫妻感情的体会吧。要做到爱情的常爱常新,还是那句老话,就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做到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夫妻之间的“八互”原则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多年总结和坚持的准则。在讲话中,邓颖超又逐句解释说:“互爱,作为革命夫妻,互爱是基础。结婚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新的爱情阶段的开始。对爱情要专一,婚后,双方不仅要珍视相互的爱,还要不断创造爱情,使它日新月异。互敬,古人说要相敬如宾,我看不必如宾,但要互相敬重。这在新婚时,一般可以做到。越到后来越要注意,万不可越到后来越看对方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