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属心目中高大伟岸的“领导形象”,还会失去大家的信任。而坦诚认错,得到的将不只是谅解,还有威信、拥护和敬重。

    曾任克林顿贴身幕僚的莫里斯(DickMorris),在其书中关于处理丑闻有这样一段话:“当丑闻曝光,过去的经验显示,揭发该丑闻的记者往往已经储足弹药,部署好随后一连几天的攻势,以及情节铺排。他们和编辑会老谋深算地把有关丑闻的故事和桥段,分段包装,逐日逐日面世,使得丑闻情节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可以持续地炒作,以致不断升温。”

    丑闻若被某家传媒独家揭发,当事人便要有心理准备:记者早已如“章回小说”般部署好接着几天的报道和有关情节。如果心存侥幸,企图以谎言掩盖真相,或者只是像“挤牙膏”般一点一点交待事实,便很容易堕入传媒的圈套里,被后者早已储好的弹药迎头痛击,“一巴掌又一巴掌”无情地刮过来。所以还是抢先承认错误,别给别人“演绎”的机会为上上之策。

    《苹果日报》就是香港传媒追击丑闻的个中高手。2000年,立法会前议员程介南“以权谋私”丑闻揭发的第一天,《苹果日报》只是披露十分有限的证据,令程介南掉以轻心、心存侥幸,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中,企图把问题轻轻带过,并掩盖部分事实。不料该报的记者早已有备而战,在会上套出了他为自己辩护的很多话,要他以个人诚信担保。到了第二天,该报才进一步披露更多资料,反驳及质疑他头天记者会为自己作的辩护,令程再度回应,疲于奔命。这样一连几天重复这个游戏,使当事人心力交瘁,而诚信逐步破产,就如“花猫把玩老鼠”一样,不可谓不残忍。

    类似做法,《苹果日报》早有前科,不过只是应用于“娱乐版”,程或许因此有所不察。当时是报道香港某著名电视男明星的太太发生了婚外情,待到夫妇俩一起“恩爱”地出来郑重否认之后,该报才于次日刊出其太太与第三者亲热照片,令当事人吃了一记闷棍,被羞辱一番,亦令新闻更具炒作价值。

    炒卖股票行业有个概念叫作“割肉”,就是叫你在股票价位跌到某条警戒线之后,必须一次性忍痛与赔钱的股票分手,以免愈陷愈深,最后掉入无底深渊。虽然会很痛,但“割肉”的好处是起码你知道自己会输掉多少。人的心里总存在一丝侥幸,赔钱时总希望好运明天会再度降临,但这样最后往往输掉“身家”。

    应付丑闻的道理也是一样,也需要“割肉”。杜绝心存侥幸,一次性说出事情所有真相,虽然也会很痛,但总胜过往后与丑闻和传媒拉拉扯扯,每天诚惶诚恐,不知道明天真相是否会被进一步揭发,戳破自己的谎言和掩饰,无论自我心理及公众印象上,不断被扣分,最后赔上个人的诚信。如果你“割肉”,就不会让前述传媒章回小说般的圈套有机可乘。

    一个最佳案例便是2003年香港财政司时任司长梁锦松“偷步买车”事件。梁涉嫌在自己制订的财政预算案公布汽车加税前“偷步买车”。丑闻曝光的当天,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买车是预备太太伏明霞产下婴儿后的家庭需要,而且是1月买车,2月才决定加税。他还承诺,把牵涉的税务差价的两倍(10万元)捐给慈善机构,以显示没有贪图小便宜之心。

    但事件曝光后第二天,某车行高层早上致电商台“烽烟”节目,质疑有关型号汽车牵涉税款差价应不止5万元,梁锦松新闻秘书这才在晚上作出澄清,说差价是19万元,并由阿松改为捐出38万元。到了第三天,又有车行职员致电同一节目,说早在1月梁锦松曾经到其车行问价,当时他曾打趣问过后者政府是否会对汽车加税,言下之意是说后者没有理由自始至终对是否涉嫌“偷步买车”毫不警觉。

    同日又有报纸报道,有官员向该报承认,政府“预算案策略小组”曾分别于前一年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