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产生矛盾。在被说服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矛盾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猜疑心理
即使人们彼此之间有信任关系,但在感到自己在被对方说服时,也难免疑虑重重。尤其是有些人本身就有疑神疑鬼的毛病,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信任意味着遵守诺言、保密与尊重对方人格等,但在具体情境中,人们的这些信念可能有些动摇,猜疑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凯利博士,1989年对美国400位经理的工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经理领导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经理不能给他们提供对“公司观念的清晰理解,任务及目标的明确解释”。如果员工不能通过某些信息来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其工作就不会有更高的绩效。尤其严重的是,如果领导不去提供信息、解释一下为什么,人们就会自作解释,结果还会产生出领导者不能驾驭舆论,弄不好会毁掉领导者的职业前程。
2.防卫心理
即戒备心理,这是指一种不作暴露,警觉地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尽量推辞言语及行动上的责任的心理状态。
有效谈话的行为技巧可以医治防卫心理。你如果能造成一种同步的交谈,鼓励对方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他的自我表露,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突破口。另外,开放地表露自己,更多地积极反馈,表明你与对方的相同之处多于分歧之点,这样就可以缩短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对方的理解,形成评价的一致。
3.不安与精神压力
人具有保护自己的精神及人格完整性的本能,即使你不存在控制对方的动机,对方在面对要求作出转变时,也会因为这将可能影响自己的人格完整性而产生不安,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同时,在他面对接受你与拒绝其他人的选择矛盾时,接受了你就意味着自己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转变,且需要与其他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这时也会承担相当的精神压力。被说服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说服的效率与成效,因此他们能躲即躲,实在躲不过,也将不置可否。
在涉及一些对被说服者来说是重大问题的说服时,对方的回避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要求说服者:第一,一定要有耐心。刘备三顾茅庐才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因为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刻,不能不慎重。第二,交谈中要有策略地进行“信息注射”,不要一次把话说完,要给对方留有余地。第三,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安及压力的存在及根源,并就此进行交谈,逐一予以化解,要为对方设想好解释自己之所以转变的理由。更为慎重的方法是委托第三者去说服。而在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时,攻击对方背后的“精神领袖”与利益关联者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应有一个道德尺度的约束。
1.“彼此谦让”的协调方式
在一个单位或部门,下属们对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在利益和观点上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双方会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搞到十分紧张的地步。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出面进行调停,做双方的“和事佬”了。
有人估计,领导者要花上20%左右的时间来处理各种冲突,但这并不能证明领导工作上的无能或失败。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固有的、不能回避的,必须予以适当地处理,方能形成“人和”的气氛。
这就需要领导者运用调停纠纷和处理冲突的技巧,协调各方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矛盾。那么如何来处理纠纷、冲突和分歧呢?说来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循,不过,领导者能不能成功地处理冲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领导者判断和理解冲突产生原因的能力;二是领导者控制对待冲突的情绪和态度的能力;三是领导者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冲突的能力。具体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