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废除了军法,用什么讨伐敌人呢?”
当初诸葛亮认为马谡才智权术超过常人,对他非常器重。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诸葛亮没当成一回事,任马谡为参军。到现在把他杀了,人们都说,马谡是丞相平时熟知的人,到他打败仗,流泪把他杀了,而且抚恤他的后代,真是为政没有私心啊。
张释之在西汉文帝时官任廷尉,典掌刑狱。有一次,文帝车骑出行中渭桥时,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吓了皇帝所乘的舆马。文帝当即命令侍从骑士逮捕此人,交付廷尉治罪。张释之受理此案,犯人供称自己是本县人,行至此地,闻听皇上驾到,过往人众禁止通行,便藏于此桥下。时已至久,以为车骑已过,刚出来就撞上了皇帝的车骑,便匆忙跑开,廷尉依律定罪,奏报皇上:“一人违禁,罚金四两。”文帝大怒,认为此人惊吓车马,几乎伤了自己,廷尉只判罚金,这是轻君重民。张释之则据理力争:“法律是天子与臣民共同遵守的,依法所定就是罚金,如果重判,则使民不信法。若当即将此人诛杀,也就罢了。既交付廷尉审理,则当依法定罪。廷尉本身是天下公平的象征,廷尉不公,天下执法者就会轻重法令,百姓将手足无措。望陛下慎察。”文帝权衡利弊,诚服称赞道:“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人为万物之灵,最富情感。人与人之间,既有亲疏之别,又有朋仇之差。这种差别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引之于法,循私枉法,就难免受众矢之的了。诸葛亮等人深明大义,理智处事,情怨是情怨,公法是公法。领导能如此,确实是至高无上。
姜子牙回答周文王“领导如何展开工作”这个问题时说:“要安详稳重而心气平静,要宽柔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听取意见而不固执己见,谦虚谨慎而正直,处事公正而不怀私心。”
领导应做到公、正、明、大。领导能公,他的心自然没有私欲;领导能正,他的心自然不存偏见;领导能明,他的心自然没有隐情;领导能大,他的心自然深涵广博。领导自己的心同于常人的心,让它与万物同体,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行,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公正明大”。人心之所以无法和天地一般大,就在于存在私欲。抛弃私欲,心中就只有一个公字了。
伤害领导者形象的,莫过于私心莅事,私心断事,私心处事。平常人可以有私心,他的私心只局限在一人一身而已;领导者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失去了公心。理天下大事的人,首先要以大公无私来应付天下。澄清己心来审理,平静己心来论事,公正己心来待人,宽大己心来应物,镇定己心来处变,这是领导人物的无上心术。
在大道理上谈论大公无私容易,在实际中做到大公无私困难。生活中,真正能舍己为别人,舍己成就别人的领导有多少呢?公正就会无私,无私就会宏大。私心为己的人,常以人为私,常以物为私,但最后往往身与物相违,人与己相违,心与理相违,事与行相违。“大道之行,以天下为公。”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三无私?”孔子回答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按照这三条去做,是三无私。”舍己为人,别人就信服;舍己为国,国家就信服;舍己为天下,天下就信服。历代的圣君贤主,清官廉吏,无不以牺牲精神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人类。人生当以服务为目的,不以索取为目的。为朋友服务,就会得到朋友;为社会服务,就会得到社会;为国家服务,就会得到国家;为人类服务,就会得到人类。这是永恒的道理。
范仲淹当宰相时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件事:他挑了一批精干的官员,到各地去检查看看那里的官员是否称职,不称职的就在名册上画一个圈,结果有不少官员的名字被圈起来了。他的手下知道范仲淹要把画了圈的人都免去官职,就劝他说:“您勾掉一个人的名字是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