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象,也代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或团体的形象。
精彩讲话是领导者成就大事、走向辉煌的必备条件。从大的方面上看。领导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领导者的讲话水平,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领导者讲错话,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形象和号召力,而且会影响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可见,领导者把话讲好,不是一般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职位使然和履行职责的需要。从个人方面上看,工作的失误,人事的纷争,人民的矛盾等,究其原因,很多都是由于不当的语言引起误解造成的。领导者工作能否做好,讲话是关键。领导者在工作中能否得到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了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去赢得人心,按组织原则去凝聚人心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讲话水平,才能做好干部群众的说服和激励工作。领导者能否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讲话技巧的高明或低劣。所以说,精彩讲话是领导者成就大事的关键。
领导影响感召力的实现,基本的反映应是在行为和语言褒扬方面。有功不封升职位,有贡献不奖赏,是历代贤明君王、主帅所不为。为什么?因为他们十分明白:评功封赏,最可以体现领导品性和水平,最可以体现领导者影响感召力的实现程度了。
封建社会从西汉开始。社会上已逐渐形成了无功而受禄的等级传统,尤其是那些贵族子弟。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曾经建立了宗室名册。兄弟、子侄以及再传、三传的子孙,连孩童以上受封为王的多达几十个人。对于这种做法的弊病,李渊的儿子秦王李世民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唐朝贞观元年,国家初步安定下来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对开国、建国有功之臣进行评功封赏。
李世民认为,中书令房玄龄、工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三人功劳最大,并列为第一等功臣,加封房玄龄为梁国公,杜如晦为蔡国公,长孙无忌为齐国公,每人食邑1300户。
对于李世民的封赏,他的叔父李神通十分不服气。李神通问唐太宗:“高祖起义的旗帜刚举,我就率兵首先响应。而现在你却把房玄龄这样的舞文弄墨的人列为第一等功臣,我是不服气的。”李世民回答说:“国家的大事,只在于赏赐和惩罚;赏赐和功劳大小应当相符合。这样做,没有功劳的人就会自己退回去。惩罚与罪恶应当相符合。这样做,干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因此,赏和罚是不能轻易施行的。房玄龄等人帮助我运筹帷幄,立有用计谋安定国家的大功,所以他们才会功居第一。对于叔父您,我不能因为我们之间的家族私情就随便和那些功勋卓著的大臣们一样地封赏。”
由于唐太宗对自己的叔父(而且是跟随李渊起兵最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开国元勋)都不偏袒,其他的功臣也就不因为邀功请赏而争论、而不满了。
不仅如此,唐太宗针对其父李渊所册封的几十个李姓王造成的弊端,严肃地对众大臣说:“从西汉以来,都是只封兄弟和儿子为王,其他疏远的亲属,不是有特别大的功劳,都不能受封。如果把所有的亲属都封为王,多给他们食邑人数,那就是在用加重百姓的困苦,来养活自己的亲属。”于是,太宗下令,凡是皇族中没有任何功劳,并且过去已被封为郡王的,全部取消郡王爵号,降为县公。
封建专制等级壁垒森严,人人都以属于“望族”(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之先祖的家族)而豪纵,都以能攀龙附凤为能横。因此,封建君王稍微做到有点“公平”的样子,就有影响感召力。如果做列在奖罚面前“一碗水端平”,尤为难能可贵,其影响感召力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