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赏析
1965年,毛泽东对中国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关注重点有了很大变化。这年1月通过的“二十三条”提出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随后他越来越多地考虑解决的是中央领导人的修正主义问题。九、十月间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一再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他甚至说:“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怎么交代?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尾巴,我不干!”11月10日,在江青策划下,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毛泽东把发表这篇文章看做是“甩石头”,实际上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就在同一天,中共中央免去了杨尚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12月初,毛泽东离开北京到杭州,不久去上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会上罗瑞卿受到批判。12月21日,毛泽东回到杭州,对陈伯达等人讲,“姚文元的文章,好处是点了名,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12月24日,毛泽东从杭州来到了南昌。在南昌期间,他又和江西省党政负责人谈罗瑞卿问题。(历史背景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
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首次公开刊印了《七律·洪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标注为“1965年”。但从起句“到得洪都又一年”所提示的毛泽东1964和1965这两年来到南昌的日程,我们可以判定,这首律诗的草创时间,正临近毛泽东的七十二岁寿辰。毛泽东晚年常爱引用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毛泽东在自己生日到来之时写下的《七律·洪都》,为我们探问“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诗言志”的心路流绪,留下了一首至为难得的诗篇。
南昌既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革命英雄城市,毛泽东对南昌怀有深厚的感情,全国解放后曾多次来到南昌视察。毛泽东熟读王勃的《滕王阁序》,1958年曾为考证王勃的年龄以及命运遭际,写下了一千多字的批语,称赞“少年英发”的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文学作品”;同时大发议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可以想见,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令毛泽东也联想到曾经当过“豫章王从事中郎”的东晋名将祖逖;而南昌人对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等传奇,口口相传至今,也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七律的首联,自然从“祖生击楫至今传”的吟唱起句;紧承的第二联,既是诗人对祖逖事迹的吟咏,更唤起了诗人对自己当年南北征战经历的记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国民党的反革命血腥暴力;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直至红军转战北上抵达陕北,毛泽东与红军战友们,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战争的狂风骤雨中,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战,可谓“闻鸡久听南天雨”!而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到八年抗战和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决战,毛泽东运筹帷幄,“敢教日月换新天”,“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样一个20世纪中国历史最巨大变革的征程,在毛泽东的历史记忆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