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解放军报》。
赏析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进驻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南京路。此后几十年中,这个连队的一批批干部、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批准授予这个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同年8月1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六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了《八连颂》这首杂言诗。可以说,这是以传统诗歌形式写出来的饶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献,是诗人倾注其满腔热情歌颂人民子弟兵的一首抒情诗,是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号召全军和全国人民展开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诗篇一开头,诗人就作出了一个明朗有力、坚定不移的判断:“好八连,天下传。”它以广袤浩瀚的空间为背景,极言“八连”之“好”乃为众口一词。这就艺术地蕴含了一个必须解答的疑问,“八连”之“好”在何处?“为什么?意志坚。”既突出了八连理想信念之崇高坚定,又明确地回答了以上的设问,斩钉截铁地对八连再次肯定。这正如充满激情的乐章中的一个不平凡的主题曲,以庄严、雄浑的力度鸣奏起洪亮的音符,既抒发出诗人的衷心赞颂之情,更为下文积蓄气势,从而导引出诗人对全国军民的激励之意,奠定了全诗大气磅礴的基调,拓宽了诗歌的审美意境。“为人民,几十年。”既重申了“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的建军原则,同时也是对包括“好八连”在内的人民军队几十年来丰功伟绩的歌颂。“拒腐蚀,永不沾”,不仅科学地揭示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新特点和首要信条,更是对“好八连”过硬的军风军纪的具体铺叙。
由“解放军,要学习”,扩大为“全军民,要自立”,一串排比,八个“不怕”,好似波涛澎湃,海浪翻腾:从恶势力之相加来说,要不怕压迫;从敌人之武器来说,要不怕刀戟;从那些反对和破坏革命的形形色色的势力来说,要不怕任何蟊贼鬼魅。这“八不怕”精神,分明是诗人的浩然正气表现为诗歌情感运动的取势和定势,它以其运动的力度把读者引导到地阔天高的“奇儿女”境界,让无私无畏的精神充实时空、超越时空,同时又为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将如何培养其革命意志和无畏精神指出道路,并为诗作引出下文。作者直叙胸臆,陈言明志,“奇儿女天惊的结句: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由一个连扩而为全国军民,拓展了审美意境的广度,开掘了思想内涵的深度,显示出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熔铸而成的战斗群体的巍峨形象。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用语简练精彩,含义深刻而富于教育意义。这种议论是主体形象——八连精神的一种升华。诗人高瞻远瞩,把艺术视野从单个的、具体的八连,上升为众多的、普遍的全国军民的整体形象,以展示军民团结不仅是过去战争年代取胜的法宝,也是对付当今国际风云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用“试看”领句设问,显示出诗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的盖世雄威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具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审美力度和万斛泉涌的磅礴气势。这样的议论,是诗化的议论,是诗中形象的自然延伸和升华。
立足于形象进行议论是说理诗之成为好诗的一个必要条件。毛泽东同志的《杂言诗·八连颂》就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具有完整的议论结构。上海南京路上的某部八连,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是中心论点;“意志坚”到“永不沾”,是总论;以下从“解放军”到“要自立”以及“八不怕”、“五好”为分论;最后一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是结论。整个议论,逻辑缜密,脉络清晰。全诗语言形象,形式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