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官场之上,只有处在明的状态之中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获得升迁。

    这是因为,处在这个状态之中的年轻人,还不具精确研判时局走向的能力,他们知道正在发生些什么,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人格仍然不具有将他们的意愿与现实清晰区分开来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就缺乏进一步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始终弄不清楚,一旦他们采取行动,事情就会因他们的介入而发生变化,他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无法为此承担责任。

    一旦他们不需要为未知的结果负责,那么,当他们选择行动的时候,只需要遵从本性的召唤,顺应人际关系博弈的态势上下起伏,当所有的心智耗尽,最后留下来的,是随波逐流、无为而治的至高人生境界。

    《瞑庵杂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有一户人家,姓夏,虽然家中非常有钱,但是夏家的儿子却略有迟钝,经常被侍候他的书童所戏弄。可是书童的狡黠,夏生却从未对家人说起过,于是在他读书成年之后,就奉了父母之命,带着书童和盘缠,赴京赶考去了。

    途中,他们到了一座庙中休息,这座庙在山东境内,庙堂极其宏伟壮丽。庙里有许多和尚正在念经打座。有知客僧带着夏生及书童到了客房,见知客僧退出,书童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夏生问书童为什么哭,书童回答说:“人生就像是闪电朝露,富贵是那么地短暂。聪明的人应该及早辨明死生大计,从此皈依佛门,才是智者之举。”夏生虽然是主人,可是读书的时候,远不如书童聪明,听了书童的话,他果然心有所动。于是书童趁机继续劝说,最终说服夏生去找庙中的方丈,苦苦哀求落发为僧,却不曾想,方丈一口回绝了他。

    夏生失望地回到客房,书童却对他说:“老方丈之所以执意不允,那是因为你意志不坚的缘故,倘若你肯自己剃光了头发,再手持剪刀,对准自己的咽喉,在老方丈座前以死明志,那么老方丈就一定会应允的。”

    夏生果然这样做了,他剪光自己的头发,手持剪刀佯作自杀,强迫老方丈收下了他。从此夏生就在庙里吃斋念佛,而狡猾的书童,又趁机要求夏生写一封决绝的书信给家中,表示他此生再也不会回去了。然后书童带着这封信和赶考用的盘缠,独自回去了。回到家中,家人听说夏生在途中放弃了科考,割断尘缘,竟然落发为僧了,父母惊骇已极。书童假意相劝,还做出要带人去劝说夏生还俗回家的样子。就这样一番做作之后,眼见得夏生的父母受此打击,身体与精神渐渐倦怠,书童趁机侵吞夏生家的财产,又过不久,干脆将夏生的父母赶出了家门,另使钱贿赂官府,夏生父母求告无门,从此书童就作威作福起来。

    几年之后,新任知府到任,夏生的父母已经很苍老了,每天在街头乞讨,听说来了新知府,就去告状。书童也急忙骑了高头大马,穿着光鲜的衣裳,带着家丁去贿赂知府。到了衙门,却被衙役们不由分说,将他从马上捉下。书童大声喊叫,声称自己是送贺礼而来,不应该这样对待他。这时候知府走出来,身着华丽的官服,官帽上的两翅微微颤动,一直走到书童面前,问道:“你不认识我了吗?”书童抬头一看,登时骇得魂飞天外,这新任知府,竟然是早已做了和尚的夏生。

    夏生是怎么当上了官,而且做了知府呢?原来,夏生虽然愚笨,却也没有愚笨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当书童诳他落发为僧的时候,他本欲发火,忽然心念一动,暗想以自己的资质,只怕是即使前去京师科考,也会名落孙山。读书做官这条路,终究不适合于自己,莫不如顺水推舟,先由着书童欺诳,自己索性先在寺庙里躲上一段日子,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寻找别的出路。这样一想,他就故作懵懂,答应了书童。

    等他进入寺庙之后,才发现这寺中诸僧,多半都没有读过书,识字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