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懂得随机性的含义。事实上,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泽西州发明了一种新的彩票售卖方式之后,美国各州才爆发购买彩票的热潮。这种方式就是让购买者可以自行刮奖或自行挑选号码(Clotfelter&Cook,1989;Thaler,1992,p.138)。用这种售卖方式来进行的抽奖活动通常叫做“参与性抽彩”,而这类参与性抽彩正是利用了当时兰格研究的控制错觉现象:人们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参与行为能够决定随机事件。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研究了另一个与此相关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Hkfer&Begue,2005)。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固然我们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当公平世界假设这一信念被推向极致时,会催生出一些非常有害或是不人道的教条。且看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部一名官员的逻辑,他说,残疾人“错误地认为生命中的巧合令他们偶然受到惩罚,实际并非如此。所有发生在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点上的事,没有一件不是由他本人所招致的……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不公平,但是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实是与他内在心灵的发展相一致的”(Gilovich,1991,p.l43)。正如吉洛维奇所指出的,“这真不该是一个想进入教育部高层的官员所持有的哲学,教育部本应是负责给予残疾人士同等教育机会的机构”(pp.143-144)——但如果我们拒绝将这类后果归为偶然性,结果必然会导致这种不人道的哲学。

    公平世界假设中所体现的对于偶然性的错误理解,也助长了其他一些错误的民间信念,导致人们容易看到虚假相关。例如,我们在第6章中提到过,“盲人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就是一个错误的信念,这个错误信念可能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这种联系能体现“老天很公平”,而这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研究者试图解释一切,希望其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中系统的、非随机的成分,还要能解释任何细微的变异。这种倾向导致了不可证伪的心理学理论的泛滥,既包括个人提出的理论,也包括那些看似科学的理论。“心理历史学”的奉行者常常犯下此类错误。一个著名人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及转折,都经由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心理历史中得以诠释。大多数心理历史事件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它们解释得太少,而是它们解释得太多。这一研究方法的奉行者很少承认一个人的一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的。

    对于想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外行人来说,理解偶然性这一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受过正规训练的心理学家承认他们的理论只能解释人类行为变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他们会坦然面对偶然因素。但是,那个在奥普拉秀中出现的(见第4章开头)能对每一个个案及人类行为的每个细节做出解释的嘉宾,引发的不是崇拜而是质疑。真正的科学家不惧怕承认自己的无知。总之,评价心理学主张的另一实用法则就是:在接受对某个事件的复杂解释之前,先想一想偶然因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许多人认为巧合需要特别的解释,他们不理解巧合的发生并不需要偶然性之外的因素,巧合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