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不去管它(我们称之为“傻子策略”的办法——去买一种依照这一指数的互惠基金),那么今天你获得的回报会比2/3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为他们的顾客所赚的还要高(Egan,2005;Hulbert,2006;Malkiel,2004;Updegrave,1995),你的成绩也会打败80%订阅费已经涨至每年500美元的财经通讯杂志(Kim,1994)。
但是,我们要如何看待那些确实打败了傻子策略的经纪人呢?你可能想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能。我们通过设想这样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有100只猴子,每只猴子手中握有10支飞镖,它们都向一面写有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墙上掷飞镖,飞镖扎中的股票就是那年要买的股票。那么,一年后它们的业绩会是怎么样的呢?有多少只猴子能打败标准普尔500指数?恭喜你答对了。大概有一半的猴子会。那么,你会不会愿意付钱给这一半打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猴子,授权它们在下一年帮你选股呢?
这个关于财经预测的例子的延伸,证明了原本纯粹随机的事件会因怎样的逻辑而看起来像是由可以预测的因素造成的(Fridson,1993;Paolos,1988)。假想你收到一封信,信中告诉你有这样一份关于股票市场预测的通讯。这个通讯并不收费,只是要求你试试照着他们的建议去买股票,然后看看它的预测灵不灵。它告诉你IBM的股票会在下个月攀升。你把这份通讯随手一扔,但是你确实注意到在下一个月里IBM股票果真涨了。如果你曾读过一本与本书的内容类似的书,你会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仅会将其视为一次侥幸的猜中。后来你又收到另一份来自同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通讯,该通讯说IBM股票会在下个月下跌,当股票确实跌了的时候,你仍将其视为侥幸,但是这一次你可能就有点儿好奇了。当这家公司寄来第三份通讯,预测IBM下个月会再次下跌时,你发现自己对这几页财经内容的关注度提高了。继而你发现该通讯又一次做出了准确预测,IBM这个月确实又下跌了。当来自这家公司的第四份通讯说IBM下月会涨,而且也确实涨了时,你难免会觉得这个通讯真还挺神,而情不自禁地想花29.95美元去订一年这本如此有价值的通讯。这种诱惑难以抵挡,除非你能想象:此时在一个简陋的地下室里,某人正在准备下周要寄出的1600份通讯,这些通讯会按电话黄页上的1600个地址发出,其中800份预测IBM下月上涨,800份预测下跌。当IBM在下个月真的涨了,公司就继续把通讯只发给上月接收到正确预测的800位“客户”(当然,其中还是400份预测涨,另外400份预测跌)。然后,你可以想象,这个“锅炉房”——可能还包括在背后煽风点火、辅助造势的电话营销骗子——正在向第二周接收到正确预测的400位客户发送第三个月的预测通讯(还是200份预测涨,200份预测跌)。是的,你就是连续四次收到正确的随机预测信息的100个幸运儿之一!这100个“幸运儿”中的大多数会为了能继续收到通讯而支付29.95美元。
现在看来这就像是一个玩弄众人于股掌之上的可怕骗局。实际也是如此。而当那些“受人尊敬”的财经杂志或电视节目给你推荐“连续四年击败一半以上对手的股票经纪人”时,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请回想一下猴子掷飞镖的场景,设想这些猴子是年年选股的股票经纪人。很明显,第一年他们之中有50%会击败他们的对手。第二年,这50%的人中又有一半——按随机水平来说——会击败其对手,即25%的经纪人能连续两年击败他们的对手。之后第三年又有一半——随机水平——能击败对手,即总人数的12.5%连续三年击败对手。最终到第四年,又会有这些人的一半(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