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安慰剂效应的例子将更清晰具体地阐释这一论点。
几乎每种产生于医学和心理学的疗法都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并且总能催生出一些发自内心认可其疗效的人。医学文献记载了猪牙齿、鳄鱼粪便、埃及木乃伊的粉末,以及很多更富想象力的东西都曾经具有疗效(Harrington,1997;Shapiro,1960)。事实上,人们早已熟知,仅仅暗示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使许多人感觉病情好转了。
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这种倾向被称为安慰剂效应(Christensen,2001;Ernst&Abbot,1999;Harrington,1997;Kirsch,1999;Russo,2002;Stewart-Williams&Podd,2004)。安慰剂效应的概念在电影《绿野仙踪》中有绝佳的阐述。仙女并没有真的给铁皮人一个心脏,没有给稻草人一个大脑,也没有给狮子以勇气,但是他们都感觉更好了。实际上,直到近一百多年,医学才发展出较多具有确凿疗效证据的治疗方法,因此有人曾经这样说:“本世纪以前,整个医学史只能说是安慰剂效应的历史罢了”(Postman,1988,p.96)
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医学研究的考察来说明安慰剂效应这一概念。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有的新药研究程序都必须包括对安慰剂效应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在一组病人身上试验一种新药,就要组建一个患同样病症的对等组,给他们服用等量不含任何药物的药剂(安慰剂)。两组病人都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药。这样,两组进行比较时,安慰剂效应——即给予病人任何一种新的治疗都会使他们感觉好些的这种倾向——就能得到控制了。仅仅报告百分之几的病人吃了新药后症状得以缓解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没有控制组的数据,就不知道拫告症状缓解的病人是由于安慰剂效应还是药物本身的疗效。
安慰剂效应在抑郁症治疗中是29%(即29%的病人服用安慰剂后报吿症状缓解了),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是36%,在偏头痛中是29%,食道炎是27%(Cho,Hotopf,&Wessely,2005)。一项研究(Bower,1996b)建议,将安慰剂效应与当下流行的抗抑郁剂百忧解结合起来,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自身的作用。安慰剂效应的效力是很强的,以至于曾有报告说有人对安慰剂成瘾(Bok,1974;Ernst&Abbot,1999),这些人需要服用剂量越来越大的安慰剂来保持他们的健康状态!
当然,在有关药物治疗的实际研究中,安慰剂控制并不只是一个什么都不含的药片,而是含有当前认为最有效的药用成分。实验比较的目的在于揭示,新药是不是比当前最有效的药还要好。
你每次吃处方药时都会得到安慰剂效应的提示信息,下次吃处方药的时候(如果你非常健康,就看看你祖母的药吧!),仔细查看一下药物附带的说明书(或者登陆药品制造商的网站浏览一下),你将在药物问题说明里看到安慰剂效应的信息。例如,我吃一种叫做Imitrex(琥珀盐酸)的药物来缓解偏头痛。此药附带的说明书告诉我:控制研究已经证实,在服用一定量的药物之后,57%的病人在两个小时之内其症状得到了缓解(我就是这幸运的57%之一!)。但是说明书同时告诉我,同样的研究显示,这类偏头痛中安慰剂效应是21%——有21%的人在服药后两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即使他们服用的药物里是中性材料而非琥珀盐酸。
安慰剂效应在心理治疗中也很常见(oldetal,1997)。许多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说他们的情况有所好转。然而控制研究证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