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给学生灌输一大堆的理论、事实和实验,而没时间去关注那些会被学生带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错误观念。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包括导论类教科书的作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接触了足够多的心理学研究,自然就能从中推导出问题的答案。简言之,他们希望学生可以从对心理学各领域实证研究的讨论中,自行挖掘出各类问题的隐含答案。但是这类希望往往都落空了。到这门课的最后复习阶段或学期结束时,教师们才无比震惊和沮丧地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说法,是他们在课程开始第一天就应该提出来讨论的,而不是在14周之后。比如:“心理学实验不同于现实生活,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心理学无法像化学那样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吗?”;“可是,我在电视上听一位心理治疗师讲的正好与我们教科书上说的相反”;“我认为这个理论相当愚蠢——我弟弟的行为和这个理论所说的截然相反”;“心理学不过是些常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何苦还要去定义它呢?”;“心理学不过是一堆观点而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仅靠思考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是无法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的。在本书中,我将对这类问题和说法背后的误区进行澄清。

    不幸的是,研究发现,一般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并不能有效地纠正初学者对心理学所持的诸多误解(Best,1982;Higbee&Clay,1998;McCut,Furnham,&Davis,1993;Vaughan,1977)。曾有一位研究者说:“我不得不说,那些‘导论’性质的课程基本无法影响学生的错误观念”(Vaughan,1977,p.140)。他还进一步得出结论说:“目前我们还未能普遍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意识,未能使学生有能力对没有证据的论断提出质疑”(p.140)。沃恩后面的这个结论与本书撰写的初衷很吻合,心理学也许比其他科学更需要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能够辨别良莠,将真正的科学与其他伪科学区别开来。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样才能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

    即使若干年后学生们不再记得心理学入门课程中的内容,他们仍然可以运用本书所涵盖的基本原理去判断心理学的言论。即使埃里克森(Erikson)的人生发展阶段论被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也仍可以运用本书介绍的思维工具去辨别媒体中出现的心理学信息的真伪。一旦掌握,这些技能可以成为终身受用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去评判各种知识主张。首先,它将使我们能够对某些观点的合理性做出一个初步和总体的判断。其次,这些技巧提供了一些评估“专家”观点可信度的标准。因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对专家观点的依赖始终存在,在获取知识时,对专家观点可信度的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这些批判性思维技巧可运用于各个学科或知识门类,但它们在心理学领域里尤其重要,因为此领域经常被大众媒体所歪曲。

    许多心理学家都对能否阻止心理学被歪曲持悲观态度。虽然这种悲观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本类似“消费者指南”式的书源自于一个信念,那就是心理学家不能让这一问题成为一种自我实现式的预言。

    尽管我很高兴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能有多次再版的机会,但令人遗憾的是,本书存在的原因仍和本人当初撰写本书第一版时完全一样。媒体对心理学的介绍一如既往地在误导大众,而学生在开始上心理学入门课程时,还是带着与以往同样多的对于心理学的误解。正因为如此,本书后续几个版本的目标始终如前。这些目标正被越来越多心理学教师所共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杰·夏佩(RogerShepard)表达了与本书第一版写作初衷相同的看法:“虽然大多数心理学的本科生或许不会走上学术科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