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心理学的渴求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人们试图通过心理学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并从中获得行之有效的帮助和建议。在这方面,针对个体的精神分析和治疗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则针对的是群体的普遍行为规律,偏重于解释和预测,其研究结论都具有概率性和领域特异性,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面面倶到地解决个体所有的心理问题。这有时难免会让一部分抱着“求医问药”的心态来了解心理学的人感到失望。

    第二,术语体系产生的阻隔。心理学作为科学,为了让研究者之间形成共识并利于重复验证,产生了一套严谨的术语体系,这一点上和其他科学学科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因为不懂量子力学的各种晦涩的术语而鄙视物理学,但他们却会因不能忍受心理学术语所造成的隔膜而对科学心理学产生拒斥,继而转向了那些通俗易懂但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的理论或方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为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一对矛盾。

    第三,心理学许多基础研究确实和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首先是因为这些研究往往是控制十分严密的实验室实验,探讨的是最基本的生理、行为和机制,有些唤起特定反应的刺激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如人造的假字等等);其次,并不是说基础研究的成果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而是很多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有的研究发现甚至要几十年之后才能体现出其应用价值。这种滞后性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科学心理学研究毫无意义的错觉。

    第四,许多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的做法也难辞其咎。首先,虽然说许多基础研究和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心理学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类。基础研究之外还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这方面好的研究应当是“现象为师”的,即从社会生活现象出发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但许多研究者往往是从概念出发,空对空地进行一些干瘪乏味的研究,结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十分有限;另外,学院派的心理学工作者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醉心于研究而不注重或不善于将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这块阵地最终被伪心理学家和各种江湖术士所攫取。

    最后一个原因,大众媒体在科学心理学的传播方面做得并不够好。随着心理学的热度持续升温,许多电视、电台、网站和出版商和纸媒也不断推出与心理学相关的节目、书籍或专栏,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专业限制、商业考虑等等),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伪心理学;有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家”甚至在媒体平台上用错误的理论在误导大众。与之相对应的是,真正的心理学家和专业书籍无人问津,而星座、血型、养生以及各种未经实证检验的古怪疗法却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招摇过市,让心理学蒙受了许多质疑和指责。

    基于以上种种,如何让公众了解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变得十分必要。市场上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很多,但对象分化的情况也很突出: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书籍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但有专业门槛的隐形限制;而针对普通读者的非专业书籍相对通俗但在信息质量方面良秀不齐。Keith.Stanovich教授所写的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的定位则兼顾心理学的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更广大的读者群体,从质量来说应为此类心理学入门读物中之翅楚。在这本2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里,作者以生动而严谨的笔触告诉了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