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百姓者,皆非我大宋无德所致,而是我大宋无险所致。故陛下所言实为至理。一劳永逸之策,还在收复故地。北控燕云,西据灵武,进取西域,此万世太平之基。纵边疆小警,亦不至动摇我中原根本。”

    司马光冷笑道:“吕相公不知道历代亡国,多非由外族,而是由德政不修,导致百姓叛乱吗?”

    “是吗?司马公不妨听听石子明如何说。”吕惠卿望了石越一眼,不动声色地说道。

    石越知道二人争论,并非仅仅因为过往不和。宋朝百姓评论吕惠卿与司马光的关系时常笑言:“一个福建子,一个陕西人,如何厮合得来?”二人的确是生性不能相投。但是此时争论,其根源却依然是为了部分兵器民营化。司马光虽然不反对解除持兵禁令,但是对于兵器民营化,却认为是走得太远了,反对的态度异常坚决。但是不知为何,吕惠卿对于部分兵器生产民营化,却一直表示了坚定的支持态度。若按司马光的观点,则国家败亡的主要威胁来自国内,固然一方面要敦促皇帝修德政,另一方面却也不可避免地要防范百姓;而吕惠卿的观点,则是直指主要威胁来自异族,那自然要进一步地武装百姓,方为上策。石越本来乐于见到吕惠卿出头争辩,不料几句话下来,吕惠卿却将球踢到了他的脚下。

    石越连忙笑道:“臣的确曾向皇上言道:历代亡国之原因,非止是人君德政不修,亦是因为豪强数百年兼并土地,使得百姓贫者无立锥之地。若再加上官府失德,则民不聊生,这才盗贼蜂起,致有亡国之祸。若使百姓有一线生机,断不至于反抗朝廷。本朝若要脱离治乱循环之道,须从根本处下手,朝廷要时刻给百姓找一条活路。本朝向来是不抑兼并,本也无可非议,实是兼并原本也抑制不了,但也不能无所作为,毕竟还要鼓励、帮助百姓开垦新田,亦应当鼓励工商业,让工商业能尽可能多的吸纳贫民,天下少一个饥民,便是少了一个叛贼,这才是治本之道。必要之时,还要组织无业之民开疆拓土,就地扎根,以缓解兼并之害。”

    “治乱循环,实是气数。历朝概莫能免。何况鼓励工商,则务农者少,务农者少,则粮食不得增加,粮食不得增加,则百姓必然饥馁。石子明所言,前后矛盾,本末倒置。况且百姓重视乡土,不乐迁移,强行征发,必致大乱。”文彦博听得极不舒服,不由亢声反驳道。

    “文相公所言差矣。凡太平日久,则人口必然增加,此势所必然。若初有人口一万,历二十年,则可至二万,再历二十年,则可以至四万,如此递增,百年太平,人口滋长,必然构成压力。何也?因垦田数之增加,无法比上人口数之增加。而且兼并一事又难以杜绝,便有更多的人来分更少的土地。土地所增有限,多数又归于兼并之家,贫者所占土地愈少;而人口增长却无穷尽,是百姓终有无法生存之一日。故每逢末世,百姓生子杀子,生女杀女,大伤天和,虽如此亦不得苟全。历朝历代,治乱循环,实由此来。所谓盛极而衰,亦是由此。历代最盛之时,亦是在籍人口最多之时,人口一旦再加增长,则土地便显不足,于是百姓谋生不暇,一切动荡,皆由此引发,国家亦不能不转衰。故要想长治久安,朝廷一定要为百姓谋生路。百姓不乐迁移,亦不必强行征发,可以鼓励之,诱使之,人情趋利避害,若迁移之利大于不迁,则未闻有不乐迁者。至于以为重工商而伤国本,此商鞅之鄙见,非圣人之义。商人使物资流通,使农夫能以物换物,能让最好的农具、种子传遍天下,非徒然害农而已。何况朝廷还可征收商税,此处多得一文税,农夫则可少缴一文税。工商与农业,并非是一端繁荣必使一端受害,而是可彼此皆受益于对方者。是圣人方以士农工商并列,未尝偏废。臣在杭州时,鼓励商业,未闻杭州粮食减产,农夫之家,亦只从中获利。臣以为,商鞅那点见识,实不足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