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处世也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相应地采取措施,适时应变。
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万事万物,随时而变,随地而变,随社会的发展而变,人的心理、情感、观念也应随之而变。人人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做人不应变,如何跟上时代?
商鞅变法的条令颁布了一年多,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于是他便想拿太子开刀。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于是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虚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因为商鞅有秦孝公撑腰。
就在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虚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秦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族人也被灭族。
商鞅的变法,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鄙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秦国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便是得益于商鞅奠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商鞅个人交际与处世来说,不能不说这是失败的。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虑事情要周全、有远见。秦国的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国君所信守,秦国因此而强大。但他善于谋国却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凡是懂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权势者,还要留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精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商鞅却一步把棋走绝,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如何做人处世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因为,他不懂适时应变。其实,做人的应变,做到如下两点,才可成功:
一是变在前面。那些善于处世者,从来是敏锐地捕捉时代或时局风向的人。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将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大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类是保全自身者,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类是顽固不化者,别人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埋怨:“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这一类的人到处都有。由于不能应变所以做人就会失败:竞选失败了,做生意失败了,还一直在怨天尤人。
二是从自己变起,而不要强求别人。在人世间,要求别人总比要求自己容易,所以有的人就一味地要求别人改变来适应自己,但这种处世的态度总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事实证明,改变自己要比改变他人的效果好得多。你的人生会因此变得美好,你的成长会出乎意料地迅速、顺利,搞僵了的人际关系也会迎刃而解。
从现在起,倘若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时你应先从自己做起,这是在你身上存在的解决纠纷的万能钥匙。
难办的事情一变通,就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但是,变通并非乱变、胡变,是要遵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