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中,做人做事就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外出打猎,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突然向他走来,在他面前停下后,冲他叫个不停。孙阳摸了摸马背,断定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儿。老马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战场的宝马良驹,现在却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这次事件之后孙阳深有感触,他想,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千里马被庸人所埋没呢?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一身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于世,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他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他终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他觉得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他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也是成语“按图索骥”的由来。这个寓言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书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
在交际往来中,也有人“按图索骥”:他们往往先把“朋友”(尤其是找男女朋友时)有个大体的勾画,然后按着这个“图”去找“朋友”。却不知道因时制宜、因人而变地去找朋友。“朋友”可以有各种长相,但真正的“朋友”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列举几条符合朋友的大标准,便可以找到朋友了。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只知道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而知道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执著和变通是两种人生态度,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两者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要学会执著与变通两者兼顾。
交际场上,风云也在变幻之中,如果你被某个圈子拒绝了,就不去努力争取入圈,放弃了圈子,而当这个圈子的大门打开时,你就与圈子里的人失之交臂了。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