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给人以干练的形象?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塑造和干练形象的小技巧。
观其外知其内。若想让别人觉得你干练,在动作上就要表现出干练的样子来。比如要挺直腰杆,目光炯炯,等等。
在开始发表自己的全部意见之前,先用概述性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意见范围。
说话清晰可以让人觉得你“头脑好”,这一道理相信大家都认同。但如何说才能口齿清晰呢?
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将所要讲的话有哪几大项,以及每一项的大体内容如何等先说清楚!
为什么要先做上述的说明呢?由于人类是一种喜欢推理的动物,因此一旦事先表明了大概的内容,听众就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进行下一步骤要说什么的推测,并且由于有了这种心理上的期待,他们对讲演内容的吸收也会特别快。
换句话说,事先简单地说明将要讲演的内容,由于听众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准备,因此就算讲演的人偶尔口齿不清,也不会影响到听众的感受,反而可以让他们产生“此人头脑不错”的印象。
“三字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讲话内容上,尽量将话题归纳成三个层次;二是指将讲话时间尽量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具有说服力的人,往往善于利用“三字诀”的讲话术。日本有位商社的副社长士光敏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于任何问题的答复都是“这个问题有三个答案”,并且在回答问题时也都将问题归纳成三大项。这样不但问题被整理得容易理解,对于整个问题的探讨也颇有助益。
反过来说,若将问题的答案仅仅限定为一项,则容易使人有一种武断的感觉;如限定为两项则又易使人有左右摇摆不定的印象。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三分钟讲演术”以及“三分钟自我介绍”的书。事实上“三分钟”对我们而言,的确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一般人讲三分钟的内容,是不用看稿便可以侃侃而谈的极限。
据有人在广播电台主持每天2分50秒的迷你节目的经验,人们发现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不多不少地讲完一个主题。以一般谈话的内容而言,一分钟太短,五分钟又太长!
为什么?事实上三分钟是人类表达自己意见的最恰当的时间。任何谈话只要有三分钟,就可以表达得清清楚楚。超过此时间所说的话,很可能就是废话了!
说话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听众有良好的感受。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会比内容贫瘠的话更令人觉得无聊的了。因此与其多说废话,倒不如将说话的内容精简在三分钟以内说完,这样反而容易让听众接受,并且听众还会对讲演者产生很干练的印象。
虽然现在是无纸办公时代,人们在纸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也要提一下写字时字迹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字不一定写得漂亮,但要工整。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最感到头痛的就是学生写的字非常潦草!
其实,就算字写得不够漂亮,也应该可以写出容易让人阅读的字体。如果字容易阅读,阅读的速度也会相对提高,阅读者心情就会愉快,对写这篇文章的人自然会产生好印象。
二是文章中千万别出现错字或漏字文章的好坏、有趣与否,往往会因读者兴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不过文章中若有错字、漏字,则会给人留下“马虎”的印象。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篇好文章很可能会因为一个错字或漏字而被否定了。其实许多错误往往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是可以发现的,但若不加以注意就马虎地交出去,往往会给人不够细心的感觉。
另外,通常错字、漏字太多的文章,往往还会让人对它的内容是否正确也产生怀疑。每一篇文章风格各异,它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并且还将广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