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情做了一半,只会费力不讨好,因为说话不算数的人谁都不愿意结交。这样的人情做完了,只能产生反作用。
我们做人情时,不仅要做得足,在说话时,也要注意用得体的语言,不要产生“言在此,意在彼”的情形,让人家觉得我们“口是心非”感觉。比方说你买了一本好书,朋友来借,你实事求是地说:“我刚买的,还没看完呢,你想看就先拿去吧。”其实前面的“还没看完”之类的话又何必说呢?最后的结果是书借给人家了,但人家心里却结了个疙瘩:看来他并不情愿借我书啊。由此可见,在做人情时,与其说些容易引起对方误解的话,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借给他。书终归是你的,还回来你尽可以看一辈子,何不把人情做圆满呢?
答应帮朋友办某事,就要尽心尽力去做,不能说得勉勉强强,做得马马虎虎。如果做得太勉强,即使事情成了,你勉强的态度也会让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应牢记:人情做足才有“杀伤力”。人情做足了自然会赢得朋友的万分感激,让对方记挂你一辈子。
把人情做足,做到底,你就要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朋友一个关键的到位的人情,“杀伤力”更大。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在袁术手下为官,做一个小县的县令。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士兵们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种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为好。
周瑜听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就登门去借粮食。两人寒暄一阵,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儿粮食。”
鲁肃听后哈哈大笑:“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库的粮食送给你。”
周瑜及手下一听他如此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鲁肃可谓送了周瑜一个大人情。
鲁肃做足了人情,和周瑜交上了好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做足人情,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还的时候要还足,最好还要更多些。你的人情大于他的,他就会记着你多给的这部分人情。朋友之间的人情是永远也算不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算不清的人情,无疑成了与朋友之间联系的一种纽带。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用人情来维系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做人情方面,一定要看得开,决定去做的人情,一定要做足。做足人情并非“自作多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人情做足了,才具有杀伤力,才能把想办的事情办好。
若要做得巧,就不要让人觉得你是故意做给人家看的。你做这个事,就是要人家将来“还债”的。
易中天品三国时曾讲过曹操向汉献帝献人情的故事。汉献帝穷困的时候,曹操把他迎到许县,为皇帝送来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这对于曹操来说,本可以大声宣告说:“陛下,我今天送您这么多急需用品,您准备怎样封赏我呢?”但是,曹操并未如此说,而是非常有技巧地说道:“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器皿。这些器皿,臣的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泽,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这样一来,皇帝心里听着自然受用:想我在西北奔波时,其他军阀虽然送来了东西,但总是让我觉得欠人情。还是曹操好,他就没让我觉得欠他的人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