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枪从窗户捅进去,大喊谁动打死谁,就进屋缴枪。

    这里驻守一个中队,西院是中队部。张寿篯和戴鸿宾带人冲进去时,几个头目正躺在炕上抽大烟。一个满头黄毛的小子挺机灵,捞起烟灯打向门口,就势翻身跃起去墙上抓抢。张寿篯“吧”的一枪,打在黄毛手前寸把远的墙上。这小子还不老实,王钧抢上炕去,一把薅住那头黄毛,差点儿把脑袋按进肥大的缅裆裤的裤裆里。

    关键是抓住了于四炮的把兄弟,人称“五炮”的中队长宋喜斌,由他带路,迷惑敌人,没费什么事就把老钱柜的敌人缴械了。

    老钱柜里面的松树沟,有两幢挺漂亮的木头房子,指导官森山住一幢,另外六个鬼子住一幢。李凤林带着10来个人,把房子围住,就进了森山那幢。这小子也躺在炕上喷云吐雾。李凤林没理他,上炕去摘挂在墙上的王八盒子。森山“嗷”的一声,拦腰抱住李凤林,想把他摔倒。李凤林人称“大老李”,又高又壮,只一下就把这小子甩到地上烧得通红的炉子上。瞅着杀猪般号叫的森山,李凤林随手给了一枪。

    张寿篯指挥的这场战斗,消灭7个鬼子,俘虏100多伪军,缴获1挺机枪、100多支长短枪、上万发子弹和1部电台,还有几万斤米面和两大缸大烟土,为在汤旺河谷建立密营扫清了障碍。

    前面说过,张寿篯就是国人熟知的李兆麟。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抗联教导旅官兵回国前都改了姓名,原名李烈生的张寿篯,再次化名“李兆麟”。而他在东北抗战中长期使用的化名“张寿篯”,则鲜为人知。

    1909年,张寿篯生于奉天省辽阳县西小荣官屯,高小毕业回家务农。1930年因宣传反日被捕,同年在北平入团,第二年转党,被派回东北,在义勇军中工作。1932年10月到本溪湖从事工人运动,1933年任奉天特委军委干事兼兵委负责人,9月任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1934年4月后,先后任珠河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代理政委、宣传科长、3军1团团长、2团政治部主任、1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为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担任6军政治部主任,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

    在写于1942年9月10日《张寿篯独立活动经过》(履历自传)中,自称“受过党六次警告,二次严重警告,都是政治上的错误”,并说:

    十月因敌人大举讨伐,我提出“冲破敌人的包围,开辟新游击区”的口号,与省委巡视员和县委的意见对立,省委认为这是逃跑主义。省委当时主张“保护游击区,不让敌人进游击区”的口号,以及未能经常给省委写报告,手枪放火不谨慎打伤自己同志等等五条,省委撤销我的领导工作代理政治委员,党的处罚,给我严重警告。十一月赵尚志负伤,我以宣传科长的职务,在冬季日寇大讨伐的严重情况,配(合)地方党部支撑珠河、延寿、宾县的活动局面,打击敌人保持实力。十二月司令部派我到方正县领导第六总队,开辟了方正的新游击区,与土龙山民变的谢文东部队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山林义勇军。

    这位身材魁梧,大眼睛,高鼻梁,相貌堂堂,严肃、稳重,好像不易接近,讲起话来口若悬河的东北汉子,阅历丰富,有着坚强的意志,善于独立思考,是那种能担大任的职业革命家——他的精彩华章,主要是在担任3路军总指挥之后。

    汤原游击队攻打太平川“连环窑”,引起震动。张传福率自卫团起义,影响更大。人心所向,有钱大户纷纷靠拢游击队,穷苦百姓自不待言,太平川遂成红地盘。再以太平川为中心,向格金河、黑金河、西北沟、吉星沟、穷棒子沟、竹帘镇等地扩展,所到之处建立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除奸队、自卫队,1936年春还成立了汤原县人民政府。红地盘内民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