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的自转就可以理解了。想必是与之相撞的其他天体使金星的自转停了下来,继而使其自转方向发生了颠倒,但是旋转的速度低得可怜,始终跟原先的自转速度不在一个档次。既然这种旋转肇始于撞击,旋转的势头自然是大不到哪儿去的。
除了金星的逆向自转以外,行星们的旋转速度也都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谜,而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还没有谁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猜想。各个行星的旋转速度快慢不一,毫无规则可言,这并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考虑到太阳系的诞生和形成的过程,各个行星大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按照大致相同的速度旋转。
各个行星在经历过属于旋转的尘埃和气体的聚合体的时期,逐渐冷却、凝固下来后,它们的旋转速度就会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拉开差距。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总体而言,旋转体都是要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太阳本身也在自转,被吸引到它周围的尘埃和气体的聚合体也同样是自转得不亦乐乎,同时,它们也开始围着太阳进行公转。这就是太阳系的诞生,公转的尘埃和气体所形成的旋转体便是行星的坯胎,它逐渐凝固,向中心点不断地收缩形成比原先的体积小得多的球体,尔后倾向于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自转。
关于“角动量守恒定律”有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溜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翩翩旋转,双臂展开时速度悠然,而一旦身体蜷缩起来,旋转的速度就会加快。这一现象便是“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写照。
按照这个定律,体积越小的行星,自转的速度就越快。当然,由于行星汇聚的物质千差万别,并不是非要一成不变地恪守这个定律不可,允许有例外,但是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再者说,只要总体的趋势与这个定律大致吻合,我们也就无须多加解释。也就是说,抛开冥王星不谈,水星的自转速度最快,火星次之,金星和地球这一组位居其后,再往后是海王星和天王星这一对儿,木星和土星组合可以是最慢的。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个头最大的木星和土星,自转的速度最快。天王星和海王星这第二大的组合拥有第二快的自转速度。“角动量守恒定律”在现实中遭到了颠覆。
木星的大部分都是氢气和氦气的聚合体,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知道,在常年引发风暴的炽热的云层之下,它的地表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可以想象出那上面几乎没有坚硬的地面,这就等于是说,它的准确赤道半径仍然是个未知数,同时也意味着,“角动量守恒定律”无法在这个地方适用。虽然这颗行星的引力极强,但是地核部分的大小可能还赶不上天王星。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寄望于未来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有一个方法最容易阐释为什么我们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的运动表现得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相悖,那就是将其归结于其他天体的撞击所带来的干扰。宇宙是动态变化的,可宇宙里面除了星星这种物质以外,就是无穷无尽的空间,此外再无他物。至少我们凭借当今的科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宇宙里的角色就是它们了。在这里,光的速度是恒定的,可以作为标尺,时间也是空间的一个侧面,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重力的影响。这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止,身为万物灵长的地球上的最高级智慧生物所达到的对于宇宙的理解。
假如这种理解还算靠谱,那么从小行星碰撞中寻找,是何种根本性的原因导致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支配下才出现的单纯的常规性运动演变到了今天这般地步,这种想法并非就是异想天开。从这个思路考虑的话,我们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大型的行星最为保守,它倾向于保留初始的运动状态,换言之,它最不易受到小行星碰撞的影响。
试想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金星这会儿冲着地球一头撞过来。如果撞击的角度很大,比如接近于正面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