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指导的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亡盛衰。对中国来讲,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冷战思维”,但是我们不能放弃积极的主动竞争意识、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我国崛起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会更多,战略指导将更加复杂,战略主动权的争夺将更加困难,这对战略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略指导的核心是主动权的争夺。为此,在战略指导上要准确把握天下大势,准确地判断“谁在威胁谁”、受谁的威胁、国家的威胁来自何方。对国家面临的威胁,及时地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使国家角逐竞争处于有利的地位。为此,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战略指导的哲学思维。
首先是竞争的思维、斗争的思维。和平并不是廉价的商品,维护和平也不是一件易事。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和平的全部史,就是获得和平与维护和平的斗争史。至此,我认为“和平、和谐”不是要取消斗争。因为提倡“和平”正是由于存在“不和平”的现象,提倡“和谐”正是因为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所以我们才提出追求和平、倡导和谐的理念。“和平、和谐”并不是不要斗争的“和平、和谐”,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发展中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平中有友好也有斗争,只有经过斗争才会达到妥协及和解。
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曾说:相持、和平、和气是相对的,分裂、斗争、冲突是绝对的。不明此理,就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事实上拒绝了辩证法。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当矛盾处于非对抗状态,没有上升到对抗状态时,只能用和平手段来解决矛盾,不能用非和平手段来解决矛盾。然而,用和平的手段来化解矛盾达到新的统一,其结果最终离不开和解、妥协、调和,但这种妥协是在相应斗争基础上的相互妥协,不是单方面无原则的妥协。任何国家、任何人民对于侵犯本国利益者,都必须以斗争对待之。放弃斗争必将任人宰割,前途不堪设想。斗争才是胜利之路。所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平、和谐”是通过斗争来达到的,或者是通过斗争来维持的。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斗争的精神,不受制于人的大国气魄和抓住机遇、勇于开拓、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和胆识,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一边倒”、“一条线”的外交政策到“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理论”,无不凝聚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分析与驾驭能力,表现着他带领新中国冲破封锁与束缚的斗争精神。特别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在将不畏强权的反霸精神贯穿于国际战略始终时,却始终没有放弃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力争在公平合理、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解决中美、中苏关系的正常化。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和解的时机到来,毛泽东在晚年又以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他毕生事业中留下的最后一座丰碑,体现了高超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胆识和谋略。当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走上中国红地毯的时候,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昂首阔步踏上联合国主席台的时候,标志着毛泽东的反霸战略大获全胜。
其次是“争取和平,寻求实现不战而胜、和平制胜”的思维。这是因为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是生存和发展,而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争取和平”,就是要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没有较长时间的和平,什么生存和发展,就都吹了。这里讲的“寻求实现不战而胜”,是指不用军事上的暴力手段取得胜利,但不是绝对不战,而是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外交上的“战”,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包括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