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分裂主义还很强大,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存在和安全。发达国家的体制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实施鼓励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则还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必须处理民族整合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须教育人民效忠国家,分享国家的崇高目标,以自己的公民权而自豪;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思想流派的丰富多彩。应当看到,中华文化包容了以上所有的多样性,鼓励和扶植多样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中充分发展,都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中华文化仅看做汉族文化或者儒家文化,是片面的、狭隘的、错误的。遗忘台湾的地方文化也是不对的。更值得我国对外战略注意的是跨国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敏感性。民族-国家的界定是晚近之事,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形成却历史悠久,两者并不吻合。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激起感情上的恶感,甚至影响国家间关系。其次,文化多样性强调各种文化一律平等,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还不能使人们对各种事物做出判断。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是根据事物的是非曲直来决定政策,如何判断是非曲折,显然要使用价值观判断,文化多样性并未提供给人判断的标准。众所周知,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化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今天现代化的差异中也包括文化现代化的差异。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差异,就是判断文化的先进和落后的时代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不能因此而无视文化的先进和落后。对发展中国家中的文化落后性也应当正视,尤其对中国存在的丑陋现象的文化根源,更应严肃反思和批判。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文化落后的历史性原因才会消退。
我去河北沧州吴桥“江湖文化城”参观杂技博物馆时发现,某省委前领导署名的前言中竟将“杂技”与“先进文化”相提并论,画上等号。
看来这位领导对什么是“先进文化”,还不甚了解。事实上,每一种文化内部都有精华和糟粕,有时甚至会混在一起,难以分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自然是文化精华,但是愚忠误国,愚孝扼杀人性,也是不争的事实。每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区分呢?主张文化多样性是否就对精华和糟粕都照单全收呢?显然不是。文化多样性没有提供判断和区分的标准,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判断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哪些是必须批判抛弃的糟粕。判断的标准不是西方还是东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文化的先进性还是落后性。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对本国文化给予积极评价,而对缺陷认识不到或估计不足甚至反以为美,因此持有文化开放的态度,在与其他文化比较中认识自身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讲多样性的同时是否也还需要讲统一性?毕竟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是既讲矛盾的特殊性,又讲矛盾的普遍性。
这是自然的。人类需要多样性,也需要统一性。赋予某种文化普遍性是不能被各国所接受的,因为历史上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每个国家只须照此办理才能成功。反之,如果把特殊性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也会造成不同文化思想交流的巨大障碍。彻底的多样性坚持每种文化的独特性,最多只能承认各国文化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更多的东西,至多只是把各种文化等量齐观,而这又将在复杂的事实前碰壁,因为事实上它们无法等同。更重要的是,对每一种文化的特殊性强调过头,只能导致文化冲突一触即发的危险局面。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认为,人类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极限,缺乏整合实际上会任意把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