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68年他没有开除邓小平的党籍;1972年他接受了邓小平请求复出的要求,决定让邓复出。当然,这也不排除邓的政敌的愚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邓本人的优秀品质。他坚强、不屈不挠,并结交了很多忠诚的朋友。从1976年他再次失势到当年9月毛泽东逝世这段时间,"四人帮"一直无法对他下毒手,就是因为他的朋友保护了他。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取得的两大成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把中国引入了国际生活的主流。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经过二十年的革命,人们渴望安定与经济发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党中央有可能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他的讲话促使中央委员们当着华国锋的面否决了"两个凡是",并决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方法上,邓小平的贡献不多。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使经济特区成为开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证明。但具体的细节问题,他总是交予其他人去办。这样或许比较好。

    邓小平所提倡和推动的改革,虽然脚步还有些蹒跚,但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从1980年到1992年的十三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8%,这一发展速度同亚洲"四小龙"相当,并远远超过了欧洲国家的发展速度(199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撰文指出,中国比美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快6.4%,如果这一速度保持不变,十一年以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三百八十亿美元增加到一千一百五十亿美元,中国从一个外贸活动很少的国家,进步到以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所吸引的外资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到1990年,外国资本已在中国兴建或扩建了三万多家企业,总投资超过了二十亿美元(还有更多的资金已签订了引进合同)。诚然,在内地一些省份,人民的生活依然很贫困,但就是在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已有了改善。

    经济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是通货膨胀。1988年到1990年,国家零售商品的物价指数也在上升,这与1989年的政治动乱不无关系。1992年国民经济再度增长,创造了年增长10%的好成绩,但是却又出现了新的通货膨胀。第二个问题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政府把许多产品的征税权下放到了省,因而使得各省的上缴国家的税收在国家总收入中的比例从1979年的47%下降到1990年的16%,远远地低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第三个问题涉及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要负担所有职工包括退休职工的各种福利,而且经常要按照很低的固定价格出售产品,因而,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亏损。1990年,国有企业亏损高达二百亿美元,相当于国民收入的5%。

    问题是严重的。但是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同苏联和东欧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的领导结束之后所产生的动乱相比,这些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么,中国共产党经济改革成功的秘密何在呢?有三点可以指出。第一,中国改革的起点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和商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和轻工业所需的原材料极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为城市改革创造了条件。第二,在实施价格改革的过程中,避免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具体的做法是对那些旧经济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和企业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