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经历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惨痛失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他请书法家在自己的折扇上题了四个字:“勿忘吴耻”,以示勾践之志。之后,张作霖开始思考:自己的队伍明明兵强马壮,怎么数天之内就让这个“吴小鬼”稀里哗啦的给收拾了呢?这到底怎么回事?

    思来想去,张作霖认为,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军队人员过于老化,特别是一些高级将领,比如张景惠、吴俊升等人,虽然他们跟随多年,忠心耿耿,但战场无情,讲究的是灵活多变、生龙活虎,这些老兄弟年青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他们打打小规模战争还行,但规模一大,见识和能力就有点跟不上形势了。

    相比之下,倒是那些军校毕业的中青年将领表现突出,虽败犹荣,譬如杨宇霆、姜登选、郭松龄,还有自己的儿子张学良,要不是这些人力挽颓势,奉系这次肯定要吃更大的亏。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滩上,不服老不行啊!

    由此,张作霖决定对新老将领进行一次大换血,他把冯德麟、张景惠等一干重量级的旧派军官调到保安司令部充当高级顾问,实际是让他们空出位置,使其有职无权,给予优厚的待遇。随后,张作霖又本着“在精不在多”的原则对部队士兵进行裁汰后,又招收了一批新兵加以训练,总的兵员数量比之前要减少,但战斗力却有所提高。

    另外,纪律整顿也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临阵退缩的、贻误战机的、掳掠害民的,张作霖在查明之后,一律枪毙,譬如第六混成旅旅长鲍德山和两个团长,都被当作靶子给打了。至于那些表现不力、能力不足的将领,张作霖也给予了撤职处分,比如第二十八师师长汲金纯、第二混成旅旅长郑殿升、第九混成旅旅长牛永福等人,计有1个师长、13个旅长、3个团长被撤职处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编之后,奉军拥有了3个师、27个混成旅和5个骑兵旅,旅以下按三三制,即是每旅三团、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兵员一百五十人,总兵力达到17万。为了提高奉军的立体作战能力,张作霖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空军,并委任张学良为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奉军的飞机主要是从外国购买、飞行员也大都是由外国航空学校毕业,这在当时的军阀里是远远走在前头的。在奉军空军的全盛时期,飞机数量一度达到近300架。

    在各方面都发展的情况下,张作霖也注重拳头力量的培养,这就是重点扶持的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由于张、郭俩人的部队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表现出色,张作霖对这两支生力军寄以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奉军中的典范,由此,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在装备、待遇等方面都比兄弟部队强很多,完全称得上是奉军中的王牌军。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大儿子,出生于1901年,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但出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传统,张学良耳濡目染,很早就投身军队。在东北讲武堂学习期间,张学良遇到了当时的教官郭松龄,两人一见如故,并私下结拜为异姓兄弟。

    1920年,张学良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立即将郭松龄调为自己的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在次年的奉军扩编中,张学良出任第三旅旅长,郭松龄则出任了奉军第八旅旅长。由于张学良当时忙于其他事务,第三旅的日常训练等工作也是由郭松龄负责,也就是郭松龄实际上指挥了两个旅。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个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由于第三旅和第八旅损失惨重,张作霖便将之整编为第二、第六旅,仍旧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充当旅长,并挑选精兵强将补充到这两个旅,另外新式枪械也都是由这两个旅先挑。在张作霖的重点培植下,张学良和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其所带的部队也成为奉军中最基干的部队。

    张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