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1日,在淞沪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召集各高级将领讨论南京守卫问题。会上,各将领大多表示南京系三战之地(唯北面有长江天险),易攻难守,而日军士气正旺,中国军队死守无益,不如将之宣布为“不设防城市”,以保护平民不受战争伤害。蒋介石沉吟再三后说,南京为国府及中山先生的陵寝地,断不能不战而退。正当各将领沉默之时,唐生智忽然起立,大声疾呼道:“南京系总理陵墓所在,值此大敌当前,如果不牺牲一二大将,如何对得起总理的在天之灵?我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唐生智的表态声色俱厉,大义凛然,蒋介石于是就坡下驴,随即委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并筹划指挥南京防卫事宜。由此,近十万中国军队在唐生智的指挥下,开始了极其悲壮的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其实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南京毕竟是国民政府所在,不加抵抗便轻易弃守未免会严重打击抗战的士气,在民族气节上也说不过去,因此,唐生智的主动请缨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解围的机会,不然他还真是下不了台。
因此,尽管唐生智信誓旦旦地要与南京共存亡,蒋介石还是在12月11日电令唐生智,告诉他“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但唐生智久疏战阵,其指挥的部队又并非嫡系,因而在撤退过程中极其混乱,导致数万官兵滞留南京城内外并被日军俘虏或杀害,对此,唐生智应负有相当的责任。
事实上,唐生智在一个月前的慷慨发言之时,与会的李宗仁便暗中揣测唐生智乃是“静极思动”,想乘机掌握一部分兵权,这一观点被一部分史学家认同,因为唐生智当时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训练总监”,他此时的主动请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甘寂寞、出于功名心的考虑。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李宗仁还暗讽唐生智“与南京城共存亡”的表态不过是“空头支票”罢了!
唐生智的出道史并不算显赫,但他在北伐后期也曾有过大场面,只可惜机会稍纵即逝,他没有把握住,因此一直引以为憾并试图复出,这本也在情理当中,不必苛责,只是身处乱世,野心很大但本领却又太小,这就未免误国误人又误己了。
唐生智,字孟潇,1889年生人,籍贯湖南东安县,其祖父唐友耕曾跟随湖南巡抚骆秉章进剿太平军并在金沙江畔擒获翼王石达开,最后以军功升至广西提督。也许是因为杀人太多、阴气太重,唐友耕一连娶了十四房姨太太却只有一根独苗,即唐生智的父亲唐承绪。唐生智自幼受祖父指点,先后入湖南武备学堂、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学习军事,民国后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5年毕业后投入湘军,算得上标准的名门之后、科班出身,前途颇为可观。
唐生智的父亲当时在湖南省长赵恒惕的手下做实业司长,唐生智也很快在赵恒惕的湘军中混到团长,父子俩都很受赵恒惕的赏识。1920年,原湖南督军谭延闿大战赵恒惕的时候,唐生智被提升为旅长并在此战中大败谭延闿,由此做上了湘军第四师的师长,坐镇湘南。此时的唐生智,年纪不过三十出头,但手里有3万多条枪,俨然已经是个小军阀了。
军阀不论大小,难免都要称王称霸,因而唐生智也很快与领导赵恒惕闹起了不愉快,最后干脆武力逼宫,把在湖南经营了五六年的赵恒惕赶出长沙,自己当上了湖南省长。但是,赵恒惕手下有四个师长,唐生智只是其中的一个,赵恒惕虽然下台了,但其他三位师长叶开鑫、刘铏、贺耀祖却不买唐生智的账,他们在直系首领吴佩孚的支持下,很快又将唐生智赶回了湘南,甚至老地盘都可能不保。在这种情况下,唐生智决定加入北伐军。
最开始的时候,广东革命政府并不相信唐生智真的会投身革命,比如被唐生智打得大败的谭延闿便以一种完全不相信的口气对说服唐生智加入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