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段祺瑞是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这点固然不容置疑,但细说起来,他还真不能说是军阀。所谓“军阀”,从理论上来说,至少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直辖的军队(至少有个师长、督军之类的封号,手下有一大帮枪杆子);二是要有自己一手控制的地盘(可以抽税养兵,如张作霖之于东北)。但段祺瑞做总理的时候,实际上是个“三无总理”,不但前两项条件一个没有,就连他领导的国务院,也没有稳固的财政收入(在军阀年代,除了英国人控制的海关能提供若干“关余”之外,北京政府便难有收入,那些地方军阀对于税款解送中央大都置若罔闻,这既是清廷垮台后各省军阀割据的结果,也是民国初期各届政府均要举借外债的主要原因)。

    没有直接控制的军队,没有自己的地盘,还没有钱,那段祺瑞又如何能做上总理呢?说起来,老段还是有点资本的,他靠的是自己的赫赫声名及多年来形成的门生故旧。在袁世凯死后,各省军阀需要一个享有威望的人来组建中央政府以示统一,而当时那些手握重兵的督军们,大半是段祺瑞曾经的同袍或者门生故吏,在旧道德和实际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军阀纷纷以段大哥或段老师为龙头老大,唯其马首是瞻,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老段的声名得来并不容易,他的一生也颇多磨难。段祺瑞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祖父段佩早年因镇压捻军有功而官居淮军统领,年幼的他随同祖父段佩住在兵营,从小便熟悉了军旅生活。十四岁那年,祖父在宿迁驻地突然亡故,失去了庇护的小段在将祖父的灵柩扶送回合肥老家安葬后,只身一人步行两千多里赶到山东威海投奔了堂叔段从德,并在其手下做了一名小兵。

    不幸接踵而至。就在段祺瑞来到威海的第二年,其父段从文在赶到威海看望儿子后,在回家途中被盗贼所害(离家不过三十里地),盘缠被掳掠一空,年仅三十九岁。噩耗传到威海后,段祺瑞请假奔丧而未获得批准。八个月后,段祺瑞的母亲因为哀痛过度,也不幸亡故。一年之内,父母双亡,段祺瑞这次才被批准回家奔丧。

    回到家后,刚满十八岁的段祺瑞看着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心情十分沉重。家庭的变故和养家糊口的重担,使得身为长子的段祺瑞心事重重,愁眉不展。作为普通一兵,段祺瑞感到前途渺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但时来运转的是,李鸿章在1885年创立了天津武备学堂并拟从淮军中招收学员,段祺瑞听说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他决心在抓住这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于是立刻报名应征并在考试中名列前茅,最终被选入炮兵科学习。

    两年后,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随后又被选派到德国柏林军事学校留学两年。在其他同伴已经学成回国后,李鸿章再次指派段祺瑞前往克虏伯兵工厂实习,以熟悉并学习世界最先进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直到1890年底,25岁的段祺瑞才返回国内,可谓是当时清廷最优秀的陆军留学生了。

    可惜的是,当时的清军对这些军校毕业生不甚重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被委以教习之类的闲职而没能进入军营中做带兵官。以当时的军界风气,那些行伍出身的旧派军官大都看不起军校毕业生,他们认为这些娃娃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不能委以重任,即便段祺瑞这样留洋回来的优秀军官,也屡屡遭到这些旧军人的排挤。

    直到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后,那些军校毕业生才开始得到重用。当时袁世凯请天津武备学堂总办荫昌推荐人才,荫昌很自然地便想到了段祺瑞,随后将他推荐到袁世凯的门下。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一支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的新式部队,其中炮兵有近两千人,段祺瑞被委任为炮队统带后立刻大展身手,并得到袁世凯的极大重视。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