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冯国璋,字华甫,出生于咸丰八年(1859年),家乡直隶省河间县西诗经村,等到他出名后,按当时以籍贯替代人名的惯例,人又称他“冯河间”,如袁世凯籍贯河南项城,人称“袁项城”;黎元洪籍贯湖北黄陂,人称“黎黄陂”,以此类推。

    诗经村,据说是汉学大儒毛苌传授《诗经》的地方,后人遂以此为村名。冯国璋祖上一度很发达,但到了冯国璋的父亲这代,家中开始败落,冯国璋虽一度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当时极为有名的书院),但终究因为家境困窘而去津投军,当了一个大头兵。最开始的时候,冯国璋先从炊事兵干起,但多年的学习经历让他显得十分机敏聪明,因而很快便被营管带发现并将他提拔为自己身边的亲兵。

    冯国璋当普通一兵的时间只有一年,在他从军的第二年(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最初的几期学员都是从淮军低级官佐及有文化的士兵中选拔,冯国璋在当时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粗笨士兵中当然是鹤立鸡群,由此顺利地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并成为步科首期学员(段祺瑞与王士珍均为炮科)。

    值得一提的是,冯国璋在就读期间还对功名念念不忘,他后来还曾回原籍应试并中了秀才,因为乡试落第而重新回到学堂就读。冯国璋之举得到了李鸿章的批准并受到了表扬,因为李鸿章本人是文人将兵,而当时武人大都不重视文化学习,冯国璋中了个秀才倒可以起到表率作用。

    在武备学堂毕业后,因冯国璋的学业优秀,总办荫昌将他留校任教。由于当时淮军并不重视军校毕业生,而冯国璋急欲立下军功升迁,后来便再次投入聂士成的部队并参加了甲午战争,其间在摩天岭一战中表现优异,为甲午陆战中难得的亮点。战后,被聂士成推荐为中国驻日本大使裕庚的随员前往日本,由此留意考察日本军事,并著有兵书数册,回国后献给聂士成。可惜的是,聂士成对近代军事了解有限,因而冯国璋精心编写的兵书明珠暗投,并未得到重视。

    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后,冯国璋被老校长荫昌推荐前去担任教习,于是他再次献书,这次歪打正着,遇上一位大大的伯乐。袁世凯见书后如获至宝,并连连称赞冯国璋是“军中学子第一人”,由此冯国璋也受到了袁世凯的极大重视,并在新建陆军担当重任。在此期间,小站新军的步法操典均出于冯国璋之手,而冯国璋也找到了施展身手的好地方,并先后任督操营务处帮办、总办等职,成为北洋军政集团的骨干。

    1899年底,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冯国章亦随军入鲁,并奉命将山东旧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随着袁世凯势力的不断膨胀,冯国璋也随之步步升迁,先后出任各类军事学堂的总办、练兵处军学司司长等职。1903年,慈禧太后亲临保定视察新军,冯国璋因练兵有功而由从三品晋升为正二品武官;1905年,冯国璋与铁良等人再度赴日考察军事,在国内军界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906年,冯国璋任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这在当时可是个极大的恩典,因为陆军贵胄学堂的学员均为满人贵族,包括载沣三兄弟(载沣后为摄政王,载洵后为海军大臣、载涛后为军谘府大臣)也都成了他的学生,而汉人出任八旗副都统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由此可见清廷对冯国璋的重视与笼络;1907年,冯国璋调任军谘处军谘使;次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冯国璋受命为清西陵梁格庄值班大臣;军谘处改为军谘府后,冯国璋继续担任军谘使,并一度担任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考大臣。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出山并督军南下,冯国璋随即率第一军的李纯、王占元、陈光远等部猛攻汉口,并在激战四昼夜后加以占领,由此冯国璋也被清廷授予了二等男爵。据说,冯国璋在得知自己封爵后,竟然感动得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