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学习法政归来后,也提出“毁党造党说”与章太炎相呼应。所谓“毁党造党”,即“毁无纲之党,造有纲之党”,为芸芸众党造两个对立的政纲,为中国走向两党制度作一预备期。

    袁世凯当政后,孙中山、黄兴一度看淡革命,转而从事社会工作,同盟会的党务工作改由宋教仁负责。在思想上,宋教仁与梁启超有相通之处,他在民国成立后也一直致力于把同盟会由秘密的革命党改造成公开合法的普通政党,以实现其政党内阁的主张。在宋教仁看来,革命党乃“以激烈手段谋破坏”,政党乃“以和平手段谋建设”,两者因时代不同而使命迥异,进行和平的、有风度的政治竞争在民国成立后乃是大势所趋。

    在全国各党各派纷纷合并重组的形势下,同盟会也感到了莫大的压力。1912年3月,同盟会在南京宣布正式改组为公开政党,会员也在随后的数月间迅速增至十数万人,成为民国初年势力最大的政党。但共和党在合并其他党派后同样势力大增,在改选临时参议院时,同盟会已不占绝对多数。因此,同盟会的改组及合并其他政治主张接近的小党派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在以上提到的几个大党之外,还有一个号称“第三党”的“统一共和党”,其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据了一定的议席。“统一共和党”由三个政团合并而来,骨干人物有蔡锷、景耀月、吴景濂、谷钟秀等南北军政界的重要人物,其中既有革命党人,也有立宪派人士。该党采取中道路线,主张调和,在政治上介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由此成为同盟会的争取对象。

    但是,两党合并中遇到不少的波折。首先,“统一共和党”不希望自己“被吞并”,因而主张不用同盟会原来的名号;其次,他们并不赞成同盟会过于激烈的主张,譬如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等;其三,除宋教仁、刘揆一等人坚决“并党”外,一些老同盟会员反对合并他党,而另一些同盟会员则对改变沿用了多年的同盟会名号表示坚决反对,如蔡元培就声称,“不能舍己从人,名称万不能改”。

    这时,以清末名臣岑春煊为首的上海“国民公党”在得知“统一共和党”要与同盟会合并的消息后,也派出代表到京参与合并谈判,但他们除了同意“统一共和党”的意见外,又提出一条要求,那就是将同盟会纲领中的“男女平权”一项取消。

    在宋教仁的多方斡旋下,同盟会于1912年8月接受了“统一共和党”和“国民公党”所提出的条件,而另外两个小党派,“共和实进会”和“国民共进会”也在谈判后同时并入。由此,新的“国民党”成立,而同盟会的名称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宋教仁同样是主张两党制的,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宣言中说得很明白,“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立,不宜小群分立”,“政党宜两大对峙,希望自党发达,也希望反对党发达,以致能旗鼓相当”。据称,宋教仁曾密访过梁启超,其“两党轮流执政”的设想是否来自于此,目前尚不得而知。

    宋教仁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国民党”能在国会中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与之异曲同工的是,“进步党”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故一党在朝,发展其政见,必有一党在野批评其得失,研究其利害,监督之以使政府不敢为恶”,如此看来,民国两党制的格局似乎大有希望。

    梁启超曾在《政治上之对抗力》一文中明确提出“政治对抗力”的概念,用以论述两党制的合理性。梁启超断言,真正的民主国家,都须有对抗力才能稳定结合成一整体,有执政党须有反对党,“凡国民无政治上之对抗力或不能明对抗力之作用者,其国必多革命……各方面对抗力销蚀既尽之后,全国政治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