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三纵八旅参加了大清河北战役。先围攻涞水,后进击涿县、良乡、琉璃河。这时,东北野战军向沈阳以北的敌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蒋介石急令北平第十一战区派兵增援。中央军委命令晋察冀配合东北作战,拖住平津之敌。10月中旬,为配合东北作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决定再次向保北出击。
如果从解放战争算起,加上石家庄解放以后,第三纵队已经是第五次出击保北了。
那时的战术是采取掏鱼式,把水池子里的水放干了,鱼就拣出来,再放上水,躲开,鱼又去了,再放水……如此循环。就是解放石家庄后,还是在保北这一块打仗。保北这地方,实际上很小很狭窄,仅仅就是徐水到涿州的一段铁路线,易守不易攻,为什么一再向这个地方出击呢?并且不是敌人打我们,而是我们主动打敌人。也许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这没错。保定一带,西有太行山,东有群川河谷,是卫护着京师的南大门一块重地。然而多次出击保北,并不是因为地势重要,也不是这里战场条件优越,而实属不得已。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北要配合东北作战。凡是出击保北的作战命令上,都有配合东北我军的字样。要配合东北,就要调动敌人,平津保三角地区,历来是敌人在华北的战略要地,集重于此。我们向这里出击,也只有向这里出击,才能调动敌人。保北的重镇徐水位于保定到北平之间,南距保定25公里,是保定北面的重要屏障。一旦徐水失守,保定就成了孤城。所以,徐水一告急,敌人必定要出动救援。打保北是围城打援最好的地点。所以,尽管由于这一带地形狭窄,回旋的余地很小,不适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加上这里铁路、公路和河流纵横,有利于敌而不利我,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里打仗。一开战,敌人马上从铁路公路汇集而来。
此前,各兄弟战略区的捷报频频传来,已经取得正太战役胜利的晋察冀更加摩拳擦掌,寻找战机,准备打一个大的歼灭战。
晋察冀地区的国民党军,这时和全国的国民党军一样,已经转入守势,集中在县城以上的城市。本来它的机动兵力就不足,青沧战役又使调往东北的几个主力师不能成行,徘徊在静海和天津之间,更加显其捉襟见肘。但是,敌人很狡猾,缩在城市里不动,晋察冀军区党委决定: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弱点,趁热打铁,野战军二、三、四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出击保北。
当时平津保的敌人都集中在津浦线上的天津至静海一带,保北敌人兵力空虚,平汉路上从徐水到定兴之间只有敌人的一个师和一个团,另外就是在铁路西侧的涞水和易县驻有敌人的一个师。以三个纵队对付敌人的这点兵力,那是有绝对优势的。一打保北,就像打蛇打到了七寸上,敌人肯定要来增援,铁路的东西两面是广大的解放区,在这块地方守株待兔是值得的。
第二次出击保北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围城打援,调动敌人打运动战。但是援敌没有来,平津、保定的援敌都没敢出来。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战斗,徐水被再次攻克,统计这一战役,共歼灭敌人8200多人,切断了平汉路北线,给北平和保定两地的敌人造成了直接威胁。
在正太战役之前,我军还曾有一次保北之战。两次出击保北,加上后来的一次,不仅拔除了大量的敌人据点,而且调动了敌人。但调是调出来了,敌人也被打精了,紧紧地抱成一团,就是不分开。太大的一坨,凭晋察冀野战军的兵力,根本吃不动,更难全歼,甚至每战只打几天就要撤离,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不利。
1947年夏,晋察冀野战军结束了在安国、定县的为期两个月的整训,在此期间,在总司令朱德的建议下,成立了新的野战军领导机构。晋察冀军区决定虚向大清河北的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想调敌西援。这一仗歼敌5200多名。在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