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的事物,经过相当时间后,他们就会习以为常。亲身经历改革并从中得益的年轻领导人,将成为继续改革和扩大改革的鼓吹者。邓的观念取得成功将提高“自由”威望。中国将理解,不必害怕自由而可得益于自由。
毫无疑问,邓小平给尼克松留下的印象是难忘和深刻的。他说:“我见过邓小平四次,1979年在华盛顿,1982年、1985年和1989年在北京。我每次离开北京时,他那永往直前的坚强决心和绝对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印象。而且每次我对他的印象都由于他领导的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进一步加强。”
1982年的会见是在9月8日这天举行的。邓小平再次对10年前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所做的贡献表示了赞赏。同时,邓小平也非常直率对尼克松说:“你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到中国来的。”但是,“反过来中国同美国改善和加强关系,也是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的。”
这次会见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9月1日至11日),而此前的8月17日,中国政府与美国的里根政府刚刚发表了“八·一七公报”。邓小平和尼克松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邓小平冷静地说:“当然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这个问题上,要看今后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他指出,发展中美两国关系还有很多障碍,但最大的障碍就是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和更具有长期影响的《与台湾关系法》。
邓小平说:“中美关系还有漏洞。”如果要堵住漏洞,就应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真正从全球战略出发,发展中美战略关系,而不只是在台湾问题上。领域宽得很。邓小平告诉尼克松,正在进行的“十二大”肯定了中美关系。但他同时也说:“问题是还要走着看。”
尼克松离开白宫后,潜心著述,并一直是他的继任者们在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咨询顾问之一。尼克松先后出版了10本著作,主要是:《六次危机》(1962年)、《尼克松回忆录》(1978年)、《真正的战争》(1980年)、《领袖们》(1982年)、《真正的和平》(1984年)、《越战不能重演》(1985年)、《1999:不战而胜》(1988年)和回忆录《角斗场上》(1990年)、《超越和平》(1993年)。这些作品都已在中国翻译出版。
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中,称赞邓小平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邓小平的设计指导下实观的。”他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政治改革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为这应归功于邓小平。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邓小平的设计指导下实现的,这次革命使中国摆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教条。邓小平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中国第一次革命成功以前的长征途中,一直同毛泽东和周恩来站在一起。他为1949年创建新中国及巩固新政权所做的贡献使他成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一个值得信赖的部下,但是,他对毛泽东搞的“大跃进”感到苦恼。他在60年代第一次试图提出改革建议,但却引起了极端的毛主义者对他的猜疑。1967年,他被流放到外地,但到1973年,又重新成为周恩来的可靠接班人,前者向经济现代化迈出的谨慎的第一步也遭到毛泽东的阻挠。1975年,邓小平和即将去世的周恩来开始继续致力于四个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中国现在的指导方针。很快,激进派又反掌一击,再次使邓小平下台,留下周恩来一人在权力的边缘渡过了他最后几个月的生命。但是不久,国家建设者们战胜了狂热势力,粉碎了“四人帮”,两次下台的邓小平又成了中国的“最高领袖”。
他还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我从1976年到1985年对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