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以诱之,击蒙也。
用极类似的东西迷惑敌人,使敌人懵懂上当。
钓鱼要用诱饵,“引玉”先得“抛砖”。诱敌必先迷敌,两者密切联系,古人认为:迷惑敌人的办法很多,但最好的办法不是那促只知张设旗帜、敲锣击鼓动的虚张声势,而是善于运用战术伪装,示假隐真,利而诱之。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传说唐朝诗人常建,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去游艺机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后,便在后边续了两句,从而完成了绝句一首,而且,后续的比前两句好,后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抛砖”是手段,“引玉”是目的,“抛砖”贵在所抛之“砖”要像“玉”,是一种形于敌的伪装;“引玉”关键在于所“引”之“玉”确实比“砖”价值要高的“玉”用相似的东西去迷惑对方,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以假为真,然后再图消灭,这就是抛砖引玉的一计谋的要害所在。
蒙古济公马尾巴换马
从前,在蒙古有一个游僧,和我们的汉族济公一样,机智快活,云游四方,常常帮助穷苦的牧民。
有一天,过他路过草原,碰见一位衣着破旧的牧民无精打采地走着,手里还拿着一条马尾巴。
“这位兄弟,看你一副忧愁的样子,莫不是出什么事了?”游僧十分关心地问。
“我遇到了不幸!”牧民一看一位出家人,很伤心地对游僧说:“我外出入牧,碰见一群狼,把我的马吃掉了,我有三匹马,这是最后一只了,你说没有马我一家老小可怎么过呀!老天爷真不公平,王爷家马牛成群,为什么就不被狼吃,专吃我们穷人的马。”牧民一边说,一边掉泪。
游僧听了,十分同情,问:“这里住着王爷吗?”
牧民说:“是啊,不远的村子子里就住着一个,这方圆几十里挺有名的,他家有几百匹马,好几群牛呢?”牧民还是想着被狼吃掉的马,不由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游僧一听,计上心来,说:“你不要伤心了,把马尾巴给我,你在这儿等着,我保证用马尾巴给我换回一匹好马。”
游僧拿着马尾巴,来到王爷住的村子,打听到王爷外出快要回来了,他就在王爷回家经过的帐篷后找到一个狐狸洞,使劲把马尾巴塞进洞里,用两手紧紧抓住,装出一副往外拽的样子。
过了片刻,王爷骑着一匹快马急驰而归,路过帐篷看到游僧这副样子,十分好奇,于是下马询问。
“你在这儿干什么?干嘛拽着马尾巴?”
游僧一边“使劲”往外拽,一边说:“快来帮忙,我的马钻到这个洞里,快帮我把它拉出来。”
王爷觉得奇怪,问:“你的马不在草原吃草,怎么跑到洞里去了。”
游僧说:“说来不好意思,我刚才正在放马,在草地上打了个盹,没留神,它就钻到洞里了,幸亏我发现地早,急忙追赶,好歹抓住马尾巴,要不然它全身进去,我可就失去一匹好马了。王爷,这个洞有多深,会不会和其他地方连着,”游僧一语双关地说。
王爷并不知此处有个洞,只听游僧说是一匹好马在里边,不由动了歹念,他问:“你的马到底是什么马,跑得快不快?”
“不是我自夸,这匹马跑起来如风似风,日行千里,夜行八,一天就得换一副马蹄掌,我一天到晚云游四方,全靠这匹好马,它是我的命根子。”游僧说着故意放松两手,接着说:“也许是我刚才把它拽得累了,它好像已经卧倒休息了,我也歇会儿。”说完,放到马尾坐下来。
这王爷是个贪婪奸诈之人,一听游僧这番话,马上垂涎三尺,想把此马据为已有,他两眼骨碌一转,歹计顿生,翻身下马,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