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〇〇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时五十八分,日本本格推理巨匠鲇川哲也先生因为多脏器不全而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消息传来,我不免有种“巨星崩坠”的感觉,既受冲击又感悲伤,久久不能自已。接到讣报后,再次感叹日本推理界的重大损失。

    鲇川哲也先生著作之丰之盛,推理小说界早有“翻开任何选集,都有鲇川作品”的说法,其读者群之众无人出其左右,小弟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籍由本文,希望能回顾鲇川先生半世纪以来在本格推理耕耘的过程与重要贡献,重新缅怀温存他那伟大的足迹。

    不过,虽然是公认的推理大家,鲇川哲也先生一向不喜欢谈自己,所以,他成为作家之前的经历,即使忠实读者也所知有限。比如,一直到今年大家才知道他出生于1919年2月14日。

    鲇川先生之父早期担任南满铁路的测量技师,小学三年级时,鲇川渡海前往满洲定居,在当地继续学业。课余喜好阅读推理小说,读遍图书馆所有作品。后来为了读大学而归国,但因战况恶化而放弃学业。不久,鲇川先生与撤回日本的其他家族成员,一同前往熊本躲避空袭,战后才回东京。

    鲇川哲也先生本名中川透名义,一九五〇年开始发表推理作品,参加早期《宝石》杂志主办的推理小说奖。结果先生的处女长篇《贝多罗夫事件》(单行本于一九六〇年发行)获奖。该作品描述二次大战末期满洲时代社会,是日本第一篇出现满铁时刻表的铁路“设计”作品。

    后来,讲谈社打算出一系列作家长篇作品集,鲇川哲也先生的《黑色皮箱》(一九五六年)是压轴之作。这部作品同样有运用时刻表制造天衣无缝的不在场证明的情节,而且改以笔名——也就是“鲇川哲也”推出,成为先生实质上的处女作。

    过去早有评论家指出,《黑色皮箱》描述装着尸体的皮箱引发一连串精彩缉凶过程,作品风格类似英国推理作家克罗佛兹(一八七九-一九五七)的《木桶》。但从情节安排的巧妙与致密来看,这部本格推理作品的成就还在《木桶》之上,所以不只是鲇川哲也先生的代表作,更是日本推理小说界至今令人仰望的金字塔。

    虽然连续两次获得推理界两大桂冠,但是实力雄厚、无可置疑的鲇川哲也先生,作家生涯并不顺遂。

    首先,由于经营不善,《宝石》杂志不愿支付奖金,双方激烈争执,关系破裂。后来由于鲇川哲也先生的短篇名作《红色的密室》(一九五四年)入选“日本推理侦探俱乐部奖”(现在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但进行决选之际,意外出现其他作家抗议,指责该作品涉及抄袭

    虽然际遇不佳,但鲇川哲也先生不屈不挠,即使愿意刊登他作品的媒体有限,仍持续发表短篇,甚至长期为推理小说读者同人志《SR之会》执笔,赚取微薄稿费。

    但是,人才不会永远埋没,让鲇川哲也先生重新发光发热的正是江户川乱步先生。在前述讲谈社的名家系列中,乱步先生特别推崇《黑色皮箱》的成就,还斥资重整《宝石》杂志,亲自担任总编辑,并且立刻邀请鲇川哲也先生为该杂志执笔。在伯乐乱步先生鼓励之下,很快的,包括《五个时钟》《死于早春》《小丑之槛》等杰出短篇,以及著名的《黑色的天鹅》(一九六〇年)陆续推出,都大受好评。

    《黑色的天鹅》与《憎恨之化石》同时获选为第十三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奠定了鲇川哲也先生推理作家的稳固地位。特别是他擅长撰写铁道悬疑推理、运用奇特叙述技巧,风格别具,《砂之城》(一九六三年)《看得到死亡的风景》(一九六五年)等等,都是称颂一时的杰作。

    此外,《佩特罗夫事件》之后,鲇川哲也先生创造出办案锲而不舍、能破解天衣无缝诡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