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北京建都有八百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其中花园建筑规模最大、花木池塘最富于艺术巧思、设备精美,而且在世界上也特别著名的是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乾隆时在西郊建筑的“圆明园”。这个世界著名的大花园,是在百十年前就被外国的野蛮军队把园里面上千栋房子中各种重要珍贵文物及一切珍贵陈设大肆抢劫后,有意放一把火烧掉了的。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部分建筑乾隆时虽然已具规模,主要建筑群却在七十年前才完成。修建这座大园子的经济来源是借口恢复国防海军,从人民刮来的几千万两银子。花园作成后,却只算是这个末代王朝一家人私有物。辛亥后虽已开放,门票高到四元一张。照当时物价,小市民和各省来京入大学读书的穷学生,每月吃饭费用就只够买参观券一张。因此能到颐和园游览的,除了外国人就只有极少数的达官贵人。而且排云殿两侧两个大四合院,除了一侧归清代宗室所占据,另一侧就为怂恿袁世凯做皇帝的袁大公子所占据,直到解放后才被赶走,这座大花园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共财产,才有机会把荒废了半世纪的大花园,重新加以修整,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颐和园的游人数字是个证明:一九四九年全年游人二十六万六千八百多;一九五五年达到一百七十八万七千多人。四十年前游颐和园的人,常常觉得园里太大太空阔。其实只是能够游玩的人太少,所以到处总是显得空空的。许多地方还是十分荒凉,后山一带,经常可发现野狐毛儿。在建国前,颐和园的主要收入,还得靠湖西和湖南那一大片苇子地的天然生产,没有这笔收入,管理处是发不出职工工薪的。颐和园的那条长廊,虽然已经长够一里路,但现在每逢星期天就挤得满满的,即使再加宽加长一两倍,怕也还是不够用。

    春天来,颐和园的花木如迎春、玉兰、海棠、桃花、杏花、梨花、榆叶梅、连翘、黄荼都逐渐开放了。每天除了成千上万来看花的游人,还有许多自城郊学校来的中小学生,到园中郊游,进行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配合充满生机一片新绿叶中的鸟语花香,颐和园本身,因此也显得更加美丽和年青!

    凡是游颐和园的人,在售票处购买一册介绍园中景物的说明书,可得到极多帮助。只是如何就可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把颐和园重要地方都逛到呢?我想就我个人过去几年在这个大园子里暂住前后两个夏季转来转去的经验,和园子里建筑花木在春秋佳日给我的印象,以及一年四季,一天早晚,不同气候所得的不同印象,提出一点游园的参考意见。

    我们似乎可把颐和园分成五或六个大单位去游览,花费时间较少,保留印象比较深刻,且不至于过累。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正中大殿外,计包括偏东后边一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玉澜堂相传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地方,院子和其他建筑隔绝,自成一个小单位。到这里来的人,还可从入门口的说明牌子,理会到辛亥以前十年中满清末期王朝内部矛盾的历史一鳞一爪。参观大戏台如不知绕回廊向北,就得往回路向东走。这个高及三层的戏台和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史有些联系。七十年以前,中国京戏最出色的演员谭鑫培、杨小楼、孙菊仙等一代名伶,都在这台上演过戏。戏台上下分三层,还有个特别宽阔整洁的后台和地下室,准备了各种机关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水漫金山寺》节目时,台上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潜入地下,隐现不易捉摸。戏台面积比看戏的殿堂还大许多,原因是这些戏主要是演给帝王和少数贵族官僚看的(据传汉族大臣中,蒙特许入园避暑过夏的,晚清只军机大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