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在数学的海洋中乘轻舟游弋。
陈景润在顽强冲击(1+1)的紧张日子里,去撰写这些似乎和主攻方向联系不太紧的少年科普读物,其直接原因是一次又一次应邀去给中小学生开讲座和全国许多青少年的来信。陈景润天生一副孩子味,他酷爱孩子。1985年后,他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当时担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在一次和陈景润偶然接触中,发现陈景润的表情有点不大自然,出现了呆滞性的“木偶相”,经医生检查,属于帕金森氏综合症。病魔开始折磨他,但只要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感到充满着活力,他的时间十分宝贵,无法满足更多学校的要求,于是,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去撰写这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让更多的孩子热爱数学、了解数学,成为中国数学界的接班人。
捧读这位数学巨匠留下的四本特殊的书,字里行间,几乎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陈景润那温暖动人的微笑,那亲切和谐带着浓重福建口音的轻声细语。四本书的选题和内容,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的。第一本便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是数学的明珠,又是一面不凋的旗帜,它引导陈景润苦苦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当年,是沈元教授无意中在陈景润心中播撒了一颗奇异的种子,结果,不仅改变了陈景润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数学史。而今,陈景润同样在播种,他把满腔的希望和憧憬播撒在亿万青少年的心中。翻开这本书,陈景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性的世纪命题,勾画得栩栩如生。“高贵的牡丹”,同样闪烁着如茵绿野的生机和神韵。持久的攻关,久攻不克,对于冲击(1+1)的问题,陈景润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给人们解释:“愈逼近极限,难度愈大。虽然全世界许多数学家都在努力摘取这项桂冠,但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证明(1+1)已行不通,关键要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这就好比,用肉眼无法观测外星球,用电子望远镜才可能办到,可至今尚未有人找到类似电子望远镜的新手段……”莫非,不乏远见的陈景润,在久经战阵之后,也深深地感受到,攻克这最后的难关,不仅需要他继续拼搏,更需要有亿万的后来者去冲锋陷阵么?这本难得的小册子,无疑是春天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无数热爱数学的青少年的心田里,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丰硕的收获的。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往往也是成功之母。要学好一门功课,光凭苦读,没有兴趣这一奇异的添加剂,的确是一种受刑式的熬煎。兴趣的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和人的天然秉赋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爱好文学,擅长形象思维,对生活的感受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也有的人爱好数理化,孜孜不倦而又津津有味地吮吸自然科学园地的神韵异彩,对逻辑思维有一种天然于心的遇合之乐。它们都是极为珍贵的学好某门功课并进而钻研某种学科的前提和基础。通晓数学的陈景润当然深谙兴趣的神奇和奥妙。他钟爱数学,一方面源于天然,更重要的是,兴趣是可以诱发和培养的。正是许多数学老师的启发、培养、教育,塑造了传奇式的陈景润。根据自己的人生之路和钻研数学的体验,他分外重视培养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
大千世界,从数学角度审视,可以说是一个数学世界。抽象的数学符号,同样可以编织出撼天动地的交响诗,也可以谱写意境幽远的小夜曲。数字,在揭示、表达、演绎着我们这个无限世界无数迷人的童话、神话。当人们惊叹航天世界中卫星准确定位,宇宙飞船分毫不差地对接成功的奇迹时,通晓数论的行家告诉人们,这只不过是数学戏剧中的几则小品。数学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而同时又是兴趣无穷的。陈景润曾经给他的儿子欢欢做过一道数学题,从1加到10,得数是多少?这就是一道趣味数学题,采取两头相加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结果。陈景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