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让谷子长得像芭蕉一样”,“变得比经书里的天堂还要好”。

    这书里的几个短篇,还给我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就是我们兄弟民族的青年,在解放以后,拨开重重的云雾,看到了天空海阔的前途,他们是怎样地浑身充满了干劲,雏鹰乳虎似的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来改变自己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来保卫自己美丽自由的祖国。

    像《路遇》里的傈僳族青年余三,跑一百三十里路到城里去剃头发、胡子,为的是怕人家说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当解放军。边防军王班长用壮烈的行动教育了兄弟民族新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将使我们伟大祖国的边疆像铜墙铁壁一样巩固,这是一个例子。另外,像《没有织完的统裙》里的载瓦女青年娜梦,她不听她母亲谆谆训诲的“男人不会耍刀,不能出远门;女人不会织统裙,不能嫁人”的古谚,而一心一意地丢掉织裙,去学“管天管地管风雨”的气象学,要织“一条最好看的统裙,织一条载瓦姑娘从来没有见过的统裙”,因为“毛主席已经给山鹆子插上了鹰的翅膀”。再没有什么习惯的力量,能够把这个充满了远大的理想的姑娘,关在茅屋里,去织完那条只有鸟兽花朵的统裙了。

    提到老风俗习惯,从这几篇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出为着努力生产,创造新生活,我们兄弟民族的青年要向它作着多么艰苦的斗争:《嫩西节》里的傣族青年岩贺保,坚决而又温柔地说服他的新娘米月团,为着生产紧张,放弃那新婚夫妇回家拜年的习俗——“利很浪”,他给她算了耗费去的劳动力之后,说“不要说阿公阿祖传下的规矩,就是佛祖订下的也得改”。《剽牛》里的景颇族女青年木娜,为着她的祖父在全村的人都下田生产的时候,却去剽牛祭鬼,她气喘吁吁地跑去找支部书记劳则,说:“……我想,寨子里已两年不剽牛祭鬼了,我阿公怎么带这个头呀!心里一急,家都来不及回去,赶快来找你了!”《春雨满山寨》里的景颇族青年梅普堵在新婚之夕,却为着正当生产队里需要一个骨干的时候,他的新娘按老规矩若要回家一年的话,就要耽误生产,他烦恼地想:

    毛主席领导景颇人大解放,一年比一年更新,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些变化,用景颇人所有的语言加在一起也说不完。咳,可是我们的老风俗习惯,却为什么变得这么慢,这些古老的东西,像蜘蛛网一样地把我们脑子网住了,怎么也撕不开它,使我们不能往前走……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古老风俗习惯中的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东西,像“利得浪”、“剽牛”、“跑娘家”,都在这班青年人的反对之下,也像柔弱的蜘蛛网一样,让一根尖利的嫩竹,一下子挑开了。

    最后,应该提到这本书里,那些迷人的、西南边疆浓郁绚丽的景色香味的描写,看了那些句子,至少让我们多学些“草木鸟兽之名”,至少让我们这些没有到过美丽的西南边疆的人,也走入这醉人的图画里面!

    ……走到半路,天色已黑下来,公路,渐渐模糊了,路两旁的大青树、挺直的蔓苍坡、棕榈、苍青的梅宗,都变成黑糊糊的巨大枝桠,苦艾、香茅草、刚翻过不久的泥土、新鲜的牛马粪,混合着发出一股香味。土狗和蝌蚪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田野里的安静…………雨的确停了,阳光已经穿破乌云,向大地投射出道道金光,芭蕉叶上的雨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粉白的楸木树花,火红的攀枝花,淡黄的茶子花,都饱含着春雨,在阳光里开得越发鲜艳。远处苍蓝的青山,分外明净爽朗。只有稠密的森林上空还蒙着一层蓝雾般的水汽,地上的青草,翠绿鲜嫩,像绿斑鸠雏鸟的绒毛一样,原来在大青树下躲雨的阳雀、蔡子雀、灰斑鸠都抖开羽毛上的雨珠,成双成对扑剌剌飞上树梢,宛啭啁啾,使雨后的一切景物都显得分外明净美丽…………出了竹林,太阳正从苍蓝的山巅升起,初升的太阳,像个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