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并占领昌都地区,造成明年解放全藏之有利条件:以十八军一部及青海军区之骑兵支队与十四军一部共二万余人,遂行昌都战役之任务。战术上力求以迂回包抄动作围歼该敌主力于昌都及其以东地区。
具体部署:以十八军五十二师全部自邓柯渡江,其一个团会同自玉树出动之骑兵支队经囊谦插类乌齐、恩达,断敌向西及西北退路。该师主力向邓柯西南经生达、东松楚卡直取昌都。十八军侦工两营由德格渡江西进,从正面向昌都攻击。五十三师之一五七团同时自巴安渡江围歼宁静之敌后,主力出邦达、八宿,以断昌都敌西南逃路。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个团,由云南之贡川、德钦出动,歼灭门工、碧士、盐井地区之敌。尔后向西北方面佯动。以上各部队均于10月6、7两日分别按照予定计划开始行动,沿途击破抵抗之敌,并在宁静争取了第九代本的起义,于10月19日至21日先后进抵昌都地区。……此役于十月二十五日结束。初步战果计共歼敌五千七百余人,残敌一部西窜至洛隆宗、边坝地区,旋为我一五四团一部于11月12日以远程奔袭在洛隆宗歼灭,计俘藏敌第七代本普龙沙以下三十余人,并即占领该地。
(二)战前我曾估计战役开始后敌军可能有三种变化,即:
(1)收缩兵力扼守要点与我激战;
(2)就地分遣扭打游击;
(3)发现我力量强大时以一部扼守要点,逐步阻我前进,以掩护主力后撤,并以后者之可能性为大。故我一面专由一部进行两翼迂回合围,断敌退路,一面即令各部队适时作适应情况之机动,迅速而确实的抓住相关地区之敌,进行一股一股的同时捕捉歼灭,并强调在察明敌人退却时,应不顾疲劳迅速勇猛地追歼。
根据此次战役情况之演变,上述估计与作战方针是正确的。昌都守敌虽有尽力防守之意图,但缺全盘周密的作战计划(战役开始前宁静之第九代本即与昌都失掉联络),始则分头迎击,继则仓促西逃,加之藏军内部腐败,士兵多系二、三十年之老兵,官兵隔阂极深,士兵均带家属,行动迟笨:战斗力甚弱,故表现极为混乱。由于我军一般地均能不顾疲劳积极追击:特别右翼部队(骑兵支队与五十二师一五四团),发挥了奋勇前进的精神,能远道急进适时的将敌退路截断,而取得预期的战果,对整个战役的胜利作用极大。
然在战役中,亦有个别部队未按上述原则执行,且有的因顾惜疲劳而丧失战机与遭受不应有之损失。如一五六团先头营12日在国德(邓柯西南二百余里)近郊与藏方民兵四百余接触,敌绕道向生达逃窜,该营未乘胜追击,并延至次日早饭后始行前进,使敌逃逸,该部原决定三日内赶至生达,竟延误两日之久。在德格方面渡江的十八军侦工两营因对“战役中正面部队应缓进以求抓住敌人”的精神领会不足以及有轻敌麻痹急于取胜的心理,未执行五十二师推迟一天渡江之命令,而于7日白昼渡江,又因火力未组织好,步炮协同不够,迂回部队未起作用之故,致岗拖之敌能据险顽抗15小时,我消耗很多弹药,伤亡二十余人,且未将敌歼灭。
(三)我各参战部队在战前作了较深的少数民族政策教育,有计划的进行了团结少数民族的工作,对作战之顺利达成任务作用甚大。如在甘孜、邓柯、德格至昌都线曾组织藏民的一万五千头牦牛担任运输(部队本身购买者除外),保证了粮秣物资的及时前送。康定至巴安线之运输,亦系由当地土司头人之牦牛担任。十八军先遣部队四月底到达甘孜后,得到各土司头人的协助,克服了粮食及其他困难。我进军中对沿途喇嘛及藏官土司头人等,均本团结方针,宣传中央人民政府政策及人民解放军纪律,反映均好,并愿协助我修路及运输等工作。进入宁静、盐井后当即展开政治攻势,争取盐井副县长及宁静县长返回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