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本沉没》出版时的昭和48(1973)年又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众所周知,当时是石油危机、物价飞涨、高度经济增长出现阴影的不安的年代。当年,写实作家(内容是虚构历史般的构思)五岛勉的作品《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热销,杂志《从结局开始》(筑摩书房)创刊。赤濑川原平、中井英夫、井上厦、野坂朝如、小松左京都为该杂志执笔。另外,还刊登了宇井纯、丹羽五郎、三里塚青年行动队的采访等。当时也正处于70年安保斗争、联合红军事件(1971~1973年)以后的新左翼衰退期,社会上营造出一种特异的氛围。这与60年代作为青年文化抬头的亚文化是非政治化的一般社会印象相反,这一时期明确地刻上与革新思想、地下组织的各类活动相关的印记。

    这一年还可以说是战后科幻小说大转折点的一年。一直以月刊发行的《宇宙尘》改为不定期刊,另外,杂志《幻想与怪异》创刊。早川书房开始出版文库本《早川文库JA》。安部公房工作室的成立也是这一年。既然有什么东西成熟了,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什么要结束了。

    《日本沉没》引用约翰·图佐·威尔逊的“海底扩张说”,描述了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列岛消失的情景。那时候,日本人、日本文化会如何呢?小松左京在整体构思小说时,极力排除思想性、政治性的主张,也不把国际政治的暗区、日本政治行政体系低效率的机能等作为主题,而且在这种框架下去描写人类能做什么。我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该作品达到了与海野十三的《空袭送葬曲》尝试的理想结局一样的目的。

    在《日本沉没》中,以政府首脑为首的国家权力竭尽全力采取应付地震和沉没的对策,在意识到事情不可避免之后,迅速全力以赴保护国民的生命,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为了更多的日本人逃到国外而奔忙。今天重读《日本沉没》,虽然对职业性热情所支撑的工程师们的挑战还算让人感到真实,但是,对政治家们的高姿态,并没有产生任何悲伤的真实感受。

    还要提一下,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投入情感、惋惜的并不是日本这个国家的政府、政治体制等,而是日本列岛这块土地上的自然、这一风土所培育的文化、传统等。在日本即将消亡的时候,田所博士说:“日本人这个人群……将与日本列岛上的四个岛屿、自然、山川、草木及生物、城市及乡村、前人居住留下的遗迹成为一体。(中间省略)日本列岛在气候上、在地形上这般富于变化,她精心培育出这般精致的自然,她是一座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经历了幸运的历史的岛屿,可以说,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对我来说,对日本这个岛的迷恋如同对最具日本特色的日本女性的迷恋一样。”

    由于这样“赞美日本(风土)”,当时把《日本沉没》看做是保守的、复古思想创作下的作品的人也不少。科幻的反话式的手法很容易引起读者误读,引发脱离目标的批评。事实上,去年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虽然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以具有革新思想自居的很多进步文化人,往往漏读了科幻小说、亚文化具有的批判精神。基于对其表现手法的偏见,这些人误解、否定了具有与自己的主张、思想相同内容的对象。或者说是虽然感觉与自己的思想相似,但是憎恶采用与自己不同的方法、容易(看上去是那样吧)表现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大江健三郎在昭和48(1973)年《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