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承勋——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

    张访朋——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生

    易庆明——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

    王用中——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

    张修齐——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学生

    宋锡善——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生

    饶平如——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

    李颂卓——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

    杨岑峰——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如若过于强调背景,缺乏个人的鲜活的故事、细节与情感的叙述,注定会让人觉得百般空洞与枯燥。整篇编导手记写下来,像是在作论文,但我始终难以从这空洞与枯燥中跳出来,暂且这样,我想,黄埔军校的将领们,他们的命运也注定要与这跌宕起伏的历史息息相关!

    现实亏欠历史良多!

    “黄埔”一词淡出人们视线多年,大多数人们知道“黄埔”时,它被定义为蒋介石培养嫡系的一己之私,完全背离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在“黄埔”被提及的时候,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强调最多的。

    历史,当然需要多一些层面的了解。北伐不必说了,抗战却需“斟酌”。

    1937年抗战开始后,部队里最需要的其实是连、排一级的指挥官,而这些指挥官除了从有经验的士兵中提拔,几乎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这一集亲历者的讲述中,以十四期至十七期黄埔军校学生居多,印象深刻的是李承勋和张访朋两位老人,他们报考黄埔军校的初衷源于1925年,那个春天,他们被孙中山和一群年轻的学生军所打动。

    在报考黄埔军校的故事里,在许许多多决心以身许国的年轻人中,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样的初衷。王鼎钧在《从八年抗战念黄埔先进》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每一代年轻人都有他的偶像,在那个各种思潮奔涌、到处都在乱折腾的时代,青年人最羡慕4种人,这就是黄埔军校学生、新闻记者、土木工程师、外科医生。那时候,外科非靠西医不可,西医外科简直是神医;那时候,新闻记者穿长袍大褂,衣襟上插一支自来水钢笔,为民喉舌,见官大一级;那时候,皇权被废除,民国建立,国家建设刚刚开始,到处修桥铺路,盖大楼,修工厂,土木工程师吃香,下巴翘得很高;那时候,黄埔军校学生穿着呢子军服,披武装带,挂宝剑,天子门生,成功成仁,一半是人,一半是神。”

    英雄般的偶像,总是让人羡慕,然而,探寻历史,发觉荣耀背后的代价却异常沉重。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至11月4个月间,有一万多名黄埔军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黄埔一期生胡宗南战后回忆道:“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撑持……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

    淞沪会战,一批批黄埔将士在战场上倒下去时,更多的青年学子迈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1939年曾说:“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200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由此可见……有此军队存在,要想和平解决事变,无异于缘木求鱼”……

    创作中,看到过这样的文字:“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杀人很凶,蒋介石说它赶不上黄埔精神。”

    我的疑问是,黄埔精神到底是什么?

    王用中是黄埔军校十四期学生,上学之前就已经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