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22.4%。与半导体相关的行业,负责供应制造半导体所需材料和设备的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对下属2400家会员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2001年的营业收入比2000年下降了30%。2001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下降了4.8%。由于全球性供过于求,从品牌电脑到配件,2001年国内零售价降价幅度都在50%以上。
当时,整个中关村商家都进入微利时代,所有的IT产品都在跌价,毛利越来越低。有些商家手里屯的货,今天卖出去可以赚几块钱,明天市场突然单价下跌10多元,就把利润吃掉了。有些人靠10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到一年就赔光了。
2001年,在中关村IT商圈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京东的利润越来越薄,毛利率由1998年的7%下降到5%,全年6000万的销售收入,毛利只有300多万。做代理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流通环节,早晚要死掉,因为品牌厂商或分销商可以跨过代理商,直接到达零售商。
刘强东开始思考京东在业务形态上进行转型。摆在他面前有两条出路:一是往上走,成为分销商;二是往下走,成为零售商。
刘强东认为,分销环节的资源、物流平台、仓库等资源已被几个大经销商瓜分干净,凭京东当时的实力撼动不了市场格局。而且分销商能获得的利润甚至比代理商更低。以2001年全国最大的IT分销商神州数码为例子,当年,神州数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5.2亿元,利润1.71亿元,毛利率却只有1.6%,远低于京东5%的毛利率。刘强东分析后认为,“分销公司在整个流通产业链中能够带来的价值很小,实际上就是一个资金和物流平台,它没有资格去赚更多的钱”,他放弃了做分销商的想法。
在经仔细权衡后,刘强东选择走第二条道路,黄光裕成为他的老师。国美电器跳过各级分销商,从厂家直接拿货,实现零供对接,降低进货价格,以此获得极具竞争力的终端零售价格,抢占市场,挤垮当时的百货公司等竞争对手……黄光裕开创的家电零售卖场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刘强东。
2001年,国美电器由北京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进军,当年5月,国美在全国开了13家门店。刘强东认为,IT、3C行业也完全可以复制国美电器在家电行业的零售卖场模式。为了学习国美电器的运作模式,刘强东开始迷上了逛国美电器卖场,此后,他几乎跑遍了国美在北京的各个门店。
2001年,中关村苏州街银丰大厦,刘强东的第一家零售店正式开张,店员两名,主要销售高端声卡、键盘、鼠标等毛利较高的电脑外设产品。刘强东和他的团队开始逐步摸索如何做好零售,他们从分析顾客的行为开始着手。根据男客户进店大部分向左走,而女客户向右走的行为习惯,他们将男性需求大的商品调整到左边,而女性需求量大的商品则摆在了右边。
另外,要做好零售,店里导购员的促销方式也要转变,代理是走量,导购员考虑的是20台、50台能返点多少,该采用怎样不同的价格策略。而零售则是一个苦活,需要一台一台去卖,如何吸引每一个客户到店里买东西,如何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服务附加值,是做零售需要考虑的问题,两者的商业文化可谓大相径庭。
思维习惯的转变是很困难的,刘强东用了5个月的时间才让自己和员工从做代理的思路转到做零售。值得庆幸的是,刘强东做的第一家店就赢利了,然后,京东开始扩张,开设第二、第三家店,门店数量达到6家后,开店提速,最多时京东1个月开3家。
后来京东甚至把门店开到了沈阳。刘强东曾和当地的合作伙伴说:“京东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在全国开1000家ITSmallShop,让中关村电脑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