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感情,无论是在外工作或是呆在家里,都希望能为亲人做点什么。对朋友也是一样,几个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那份感情真是剪不断也诉不完。那么在识才用才的问题上,领导者良心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呢?

    几千年前,一个叫祁奚如的人说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即识人用人必须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自己的仇人,只要是才就必须努力地去识去用。在识才举才中,祁奚如也真正做到了不避亲仇,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春秋霸主齐桓公不计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起初由于襄公乱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国外,分别由鲍叔牙和管仲辅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所逃至的莒、鲁两国分别派兵护小白、公子纠回国争继位。管仲率兵埋伏于小白从莒国回来的途中,见小白到,张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报公子纠,叫护送公子纠的鲁兵不再急于赶路,六日后才到齐。这时,先到的小白已被立为齐君,是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带上的金属钩,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齐,故提前得立。

    事后,桓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活齐,即高溪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就从鲁国要回管仲,封之为大夫。管仲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能被识被用,一方面得力于鲍叔知贤识贤且与管仲从小亲近,更重要的是桓公能以大业为重,不记前仇,予以重用。假若桓公是气量极小之人,这世间人才又少了一个,而在后世也绝少有人会知道齐桓公。

    知人而不为亲仇所束缚,真的很难,而正是由于不易,才使得齐桓公的识才更加光辉,对齐桓公本人也评价极高。

    真正的人才不在“纸上谈兵”,而关键要看的是其实在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sspeaklouderthanwords”,这即是说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领导者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者便顿生一计,让人到下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后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下属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下属,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作法。

    有时,领导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世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者考察的对象,如果干得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要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与咨以谋略比较起来,后者更注重于识大才,而前者可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极强,领导者可以随心运用。

    三国时,“卧龙”与“凤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