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修,是修正错误的言行;养,是涵养自己内在的善心,使之光大充沛。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注重自己道德内省的修养功夫。儒家强调“反求诸己”也就是强调要在内心世界上下功夫,自己教育、完善自己,培养自律品格。要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把有益于发展的事做出计划,每天按计划来进行,而不能跟着心情走,隔三差五,偶尔为之,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不要走捷径,要按部就班,坚持不懈,直至成为习惯。还要注重道德实践的磨练。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事情做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曾经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主导过“台湾经济奇迹”的着名经济学家孙震在他的《理当如此》中这样评论:“尽管台湾社会一直在力争上游,但到处仍是缺少‘品’的例子。消费者缺少‘品位’,家庭缺少‘品质’,政商人物缺少‘品格’,商人缺少‘品德’。”高希均在其序言里说,“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不论做小事大事,都会坏事。”可见,领导要成就大事,必先提高其道德修养。

    提升道德修养,还要摆正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位置。这就要求企业家不仅应当把经营企业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同时应当将其视为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以体现其崇高的精神追求。有这样一个例子,首钢在其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位记者采访首钢董事长,发现他的办公室十分简陋,于是问:作为大型企业的老总,为什么办公室这么寒酸?首钢的这位老总说了一句十分简单而感人的话:“办公室再好也出不了好钢。”毫无疑问,这位老总摆正了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位置,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对于员工来说有着无穷的榜样力量,也给企业带来无限生机。

    道德意志,是人们进行道德抉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理过程,是人们在履行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都是意志力的重要表现。

    人是不完善的,此时的善并不能保证彼时的高尚。每个人都面临一系列可能误入歧途的诱惑,力行道德,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地征服自我、超越自我的紧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来支撑,个体很可能把持不住中途放弃或走向歪路。

    因此,对于领导而言,加强意志力的训练可谓非常重要。真正的道德并非迫于外力的控制和惩罚而顺从社会规范,而是当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具备为恶的能力时却选择为善,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高尚。领导只有锻造坚定的意志力才有可能打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领导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提升领导的道德情操,保持精神生活的充实,着重在于修炼“静”功。领导在名缰利锁的诱惑下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急功近利,最需要做的就是修炼“静”功,这也是我国古代诸多君子一贯追求的境界。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一封书信里写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德,非淡薄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使领导淡化名利所产生的浮躁,保持身心健康,做到处变不惊、处险不乱,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静而思诚,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静”能维持人的善性,保持独立的人格。

    陶冶道德情操,保持精神生活的充实,抵御外在侵袭,一方面在于修炼“静”功,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领导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有利于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