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94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互联网的商战正如火如荼,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酝酿成长,并在不久的未来引领新的消费潮流。

    但在1994年的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如今叱咤风云的中国电商们,当时大多数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电子商务联系在一起。

    1994年,30岁而立之年的马云,创立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身份是翻译社的小老板;30岁的李国庆已经在“北京科文经贸总公司”担任了一年的总经理;25岁的陈年还是一个平面媒体的记者;20岁的刘强东当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大三的学生。

    1994年,他们都与互联网无关。

    时间辗转过去5年后,即贝索斯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1999年,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一项关于互联网的生存测试却给了人们另外一种购物体验。

    1999年9月3日下午两点,4位志愿者走进了北京保利大厦的4个标间。当志愿者们走进宾馆的房间,看着眼前的情景,他们都惊呆了,床是光板床,没有任何的被褥。让志愿者们更为吃惊的是,房间内除了没有被褥和枕头之外,还没有食物,没有饮用水,没有电话,陪伴他们的只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一卷卫生纸,每人1500元的人民币和1500元额度的电子货币。三天之内,一切生存所需只能靠网络来解决。

    这是当时中国的一家名叫“梦想家”的网站组织的名为“72小时网络生存”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求证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在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好像进入了一个孤岛,有人在6个小时之后才在网上买到了方便面,有人每天只会购买某快餐店的豆浆油条,有人由于买不到被子,甚至把窗帘扯下来当作被子,把抽屉当枕头。志愿者范红军回忆道:“半夜被冻醒了,无奈之下只得把窗帘下下来,盖在身上。”在体验者看来,当时真的很狼狈,72小时度日如年。

    “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折射出20世纪末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当时,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仅有刚刚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8848”、携程网、易趣网等少数几家,而且当时中国电子商务的支撑条件还极不成熟。

    支撑电子商务成长的首要因素就是广泛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亚马逊成立的1994年,美国互联网使用人数正在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而直到5年后的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却还是另一种状态,网民只有400万,互联网普及度还不够高。正如《创业家》杂志总编辑兼社长牛文文所言,“1999的互联网只是极少数精英或者海归分子的玩物,它都没有进入到普通的白领阶层,也没有进入到整个办公阶层”。

    那时的互联网技术也非常不成熟,中国没有宽带,只有拨号,低端的互联网技术远远无法满足观看照片、付款、订单等网络购物流程。

    支撑电子商务成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强大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的物流包括2B和2C两类物流。2B的物流,指的是将货物配送到工厂与商店。但2C就比较复杂了,需要具体配送到某个小区的几楼几栋和几号,对物流的要求极高。

    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公路事业,在全国各地修造了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因而使得国内货物运输能够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1000千米内的运输,24小时即可以送达。在1999年,中国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刚刚突破1万千米,物流配送体系才刚刚起步,专业化的全国性货物配送企业数量几乎为零。

    在原当当网首席运营官(COO)黄若的记忆中,十年前中国根本没有2C的物流。所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