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磨难的诸葛亮很早就悟到:名师出高徒。必须要有一个出色的老师,才能有杰出的学生。从景升学院退学,隐居隆中后,他决心拜访最优秀的学者,求教最出色的老师。
这时的襄阳一带,聚集了司马徽、宋忠、綦毋闾、颍容等全国一流的学者;梁鹄、杜夔等一流的书法家、音乐家;还有,被推为儒宗的邯郸淳、隗禧等人。刘表对这些学者、专家,“安慰赈赡,皆得资全”。对正值求学时期的诸葛亮来说,襄阳真是一个名师云集的好地方。
一天,诸葛亮与徐庶谈起襄阳的名士。徐庶告诉诸葛亮,襄阳首屈一指的名士,还是当属庞德公。最初,诸葛亮的姐姐就曾讲起她老公公的过人学识,诸葛亮当时还是半信半疑。诸葛亮也记起姐夫说过,要想和庞德公学习本领,极不容易。这老爷子轻易不肯将真才实学示人。他选择弟子,不分亲近远疏,但必须因材施教,量才施教。因而选择徒弟时,非常苛刻。
诸葛亮听了姐夫所言,担心自己学问和功力不到火候,也就没有正式向亲家爹爹提出拜师的请求。今日徐庶再次提起庞德公,不禁让他怦然心动,能不能成为庞德公的徒弟,也就意味着能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徐庶告诉诸葛亮,庞德公现在隐居鹿门山,平时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白,隐逸自得。刘表多次邀他参政,他就是不肯出山。
诸葛亮也听说过,庞德公珍视人格,傲视权贵,他的知己朋友有限。据说,庞德公与司马徽是非同寻常的好朋友。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视庞德公为兄长,称呼庞德公为庞公。
诸葛亮说:“听你这么讲,水镜先生与我亲家爹爹是至交了!”
徐庶说:“至交自然是至交,但是司马徽先生能够在襄阳站住脚,能够成为襄阳一带的名流,还完全靠的是庞德公。”
徐庶见孔明不相信,就解释道:“你知道,司马徽先生刚刚来襄阳时,很少有人了解他,找他求教的人很少。后来,庞德公与司马徽认识了,有人问庞德公对司马徽什么看法,庞德公说乃水镜先生也。意思说司马徽看问题特别清澈。就这一句话,让司马徽得了个‘水镜先生’的雅号,立马声名远播,教馆学生如云。还有一位,庞统,字士元。少年时朴钝,容貌有些怪诞,浓眉掀鼻,面如黑炭,没有人认为他会是一位大才子。只有庞德公看重庞统。当时庞统还不到成年人,庞德公让他拜访司马徽,告诉司马徽:来人可谓凤雏矣。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葚,庞统坐在树下,二人一个树上,一个树下,开始谈论问题。这一席谈话,自昼至夜,司马徽十分惊异,感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称庞统为当今荆州学士之冠冕,由此,庞统的名望开始大大提高。”
诸葛亮笑道:“真的吗?那不成了神仙点石成金了嘛!”
徐庶对诸葛亮说:“如果庞德公赏识你,收你为他的弟子,那你的才识就会大长,就会名声大噪,非同小可了。”
诸葛亮对亲家爹爹刮目相看了,他决定亲自登门求教。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和敬重,诸葛亮到了鹿门山,进了庞家门楼,见到庞德公,高呼“亲家爹爹”,然后“扑通”跪倒在地,行跪拜大礼。
庞德公上下打量诸葛亮,见诸葛亮身材高大,温文尔雅,英气逼人,感到这是一个知书识礼,有些见地的青年。他想:既然要拜我为师,那就得看一看他的才学,于是说道:“看你英姿勃勃的神采,想必是志向远大之人。我且问你,如果让你为将,你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才干?”
诸葛亮抬起头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回答:“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